鴻若遠:「鐵血戰士:狩獵追擊」—— 侵襲 B 級驚慄片的左派覺醒,到底是個短暫疫情,還是長期風土病?

A+A-
電影「鐵血戰士:狩獵追擊」劇照。

時光飛逝,原來首集的「鐵血戰士」(Predator)已是 1987 年,那時候阿諾舒華辛力加(Arnold Schwarzenegger)雖已成為未來戰士,但還未成州長,世界仍很單純,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2 年後北方的翻天劇變和東歐鐵幕的崩塌,都是後來的事。

記憶中,那時候是個純粹娛樂熱鬧的年代,「鐵血戰士」集精彩、感官刺激、緊張、科幻和血腥的一個新型影片組合,亦帶出了這種科幻怪獸殺戮片的潮流。可惜後來多集都未如理想,甚至還跟「異形」(Alien)系列搞上 2 集 crossover,只是兩獸相遇,並不像「食神」的瀨尿牛丸般產生聯乘效應,反而互相拖累、不堪入目。對作為怪獸片粉絲的筆者來說,都是災難性回憶,甚至對「鐵血戰士」不敢再有期望。

去年得知「鐵血戰士」會開拍前傳「鐵血戰士:狩獵追擊」(Prey),又看過網上預告後,剎那又重燃希望。故事追溯回首集的前 300 年,講述外星怪獸(鐵血戰士)首次入侵地球,在北美洲遇上彪悍原住民,於高科技和原始的作戰中互相廝殺。

從預告的影像上來看,好像不再搞大型槍戰,而是回到首集的叢林殺戮之原始血腥感,於是又充滿期待。加上影片找來美劇「黑袍糾察隊」(The Boys)和「末世街 10 號」(10 Cloverfield Lane)的導演丹卓登堡(Dan Trachtenberg)執導,更籌備上 4 年。

可是,早前片方突然宣佈不上影院,於 8 月 5 日直接在 Disney+ 上線,此舉就有點伏味。因為「鐵血戰士」也算是個大品牌,而近年這些傳統品牌,就像 Top Gun 一樣,在戲院有不錯的斬獲。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戲院上映牽涉大量發行和宣傳費用,因此除非對影片很有信心能得回報,不然便得不償失。所以,很多時候片方要是對品質有所顧慮,或對外在市場環境感到不安全時,便直接到串流平台上映,是目前比較保險的一個選擇,就如過去直接發行影帶或 DVD 一樣,這是個比較保本、輸少當贏的策略。

果然,在串流平台上看過「鐵血戰士:狩獵追擊」後,發現這動作片跟近年左派大覺醒運動,改造的新派荷里活商業電影一樣,主角不再是「鐵血戰士」中的獠牙外星怪獸,而是北美原住民科曼奇族群(Comanche),更聚焦到當中的女性角色,女性抬頭之餘,亦少不免大肆譴責白人如何侵佔及欺壓原住民。

正所謂「戴返個頭盔先」,筆者本身對左派政治正確運動表示支持,因此你要譴責白人壓迫印第安族裔,我不反對;要強調女性不用倚靠男人,還能撐起整個族群力戰外星人,我舉腳贊成;白人演壞人,我也沒意見。以上議題我全都不反對,只要有一個大前題:如果它是個科幻怪獸片,不管有甚麼社會議題,能否依然給我刺激和血腥多一點?

這種 B 級驚慄片在血腥、暴力和色情之間,從來都帶著社會議題,如「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 13th),透過殺人狂 Jason 不斷殺死年青男女,而暗藏了一個主題 —— 只要你保住處女之身,就能逃過被殺。這未嘗不是保守派的一個軟性教育。

即使「鐵血戰士」的首集,除了大玩叢林殺戮、秀男性肌肉、槍炮武器等,一大堆宅男喜愛的元素外,其實還帶出了一個信息 —— 這個獠牙怪獸會在最熱的那一年發狂殺人。看!就暗藏了環保議題了。

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不忘初心。即使你有甚麼社會議題要講,還是要有足夠娛樂性。在這方面,「鐵血戰士:狩獵追擊」在娛樂和社會議題之間,就失去了平衡,側重了一邊,這也是近年大部分覺醒運動,介入荷里活 B 級驚慄片之嚴重傾向。

作為 B 級驚慄片的死忠粉絲,實在讓人扼腕歎息,只希望這次是一個短暫、會過去的疫情,而不是永遠留在 B 級驚慄片中的風土病。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思考是危險的開始,創作乃囹圄之門票。只因吞過紅藥丸,從此走上殺頭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