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若遠:「全面失控:1999 胡士托音樂節」—— 解構完美風暴形成原因

A+A-
紀錄片「全面失控:1999 胡士托音樂節」劇照。

1969 年提倡愛與和平的胡士托音樂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是音樂史上,甚至是美國史上的一個重要活動。當年的倡議者一直希望重辦,1994 年嘗試過,卻不太成功,1999 年找來娛樂公司老闆投資,在紐約附近的羅馬市,一個舊軍事基地進行,結果 3 日的音樂會,最後演變成大型騷亂,以災難結束。

近日,Netflix 推出 3 集的迷你紀錄片系列「全面失控:1999 胡士托音樂節」(Trainwreck:Woodstock ’99),重新探討形成此次騷亂的前因後果。

紀錄片詳細敍述了當中的過程。當年騷亂爆發,樂迷焚毁現場設施,推倒圍牆和播音塔,大量破壞,更出現性侵及污褻女性的行為。事後不少輿論和社會學家指控,此現象主因是毒品和酒精的氾濫。這當然是個催化劑,但更重要是,許多當日參與的年輕人,並不像 60 年代那樣熱愛和平。大多年輕人都是生活於動盪的 90 年代,那時候美國罪案率高企,社會瀰漫著克林頓性騷擾事件的氛圍,女性平權亦未興起,甚至在女樂迷之間,某性度上容忍這類行為是普遍共識,結果助長了事情發生。

作為一個有 25 萬年輕人連續 3 日的封閉式活動,根本就像個小型社會,主辦方就是管理層。但從紀錄片中探討到,主辦方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於是把整個場地密封起來,防止出現 1994 年有大量人湧入,偷看免費音樂會之情況,同時間又在入場前,把所有入場人士的瓶裝水或任何飲料全部沒收,意圖在這 3 日中,群眾只能購買場內飲料。為了賺錢,主辦方更把飲料和食品的供應,以高價批給供應商去進行獨市生意,並讓這些生存必須品,如水和食物之價格,任由供應商自行定價,然而場內不止一個供應商。由於付了高昂入場費進來,所以供應商都把一般 65 仙一枝的礦泉水,以 1 美元出售,後來更漲價到 5 至 7 美元, 這已引起許多人不滿。

本來場內是有免費飲用水供應給群眾使用,但因數量嚴重不足,排隊需花上數小時,更因主辦方處理失當,大部分食水管跟廁所排出來的污水管混在一起,造成食水品質大跌,結果令群眾更需要去買瓶裝水,於是價格又再度颷升。

過去 60 年代的胡士托音樂節是在草地上舉行,即使是夏天,仍相對涼快,可是 1999 年移師到舊軍事基地,全是水泥地,當太陽直接照下來,熱力不能散發,結果 25 萬人聚在一起,又熱又渴。加上場內衛生環境極差,臨時廁所像個糞便沼澤,有人更索性直接在糞便和泥沼中挖坑。可是,主辦方卻一直忽視這些付費進來的群眾之不滿和怨氣,還在記者和媒體面前,表示一點問題都沒有,音樂會順利得很,於是加劇了群眾的憤怒。

而台上的樂團也跟 60 年代有分別,60 年代所宣揚的愛與和平已不見踪影,30 年後重搖滾的歌曲主題,牽涉大量暴力和性罪行描寫,亦刺激到群眾開始歇斯底里地失控。

騷動本來由第 2 天中午已局部展開,可是在第 3 天晚上音樂會快要結束時,主辦方因想呈現當年愛與和平的景像,竟給已經躁動不安的群眾派發大量蠟燭,著大家在音樂會結束前燃點起來,為不久前校園槍擊案的死難者默哀。此舉根本就像在一地電油上划一根火柴,當壓抑著各種不滿的大群年輕人,在酒精和毒品的狂熱薰陶下,每人拿著一根火種,情況便一發不可收拾,結果音樂還在播放,群眾已四處點火、拆毁工作人員的營地和控制台。

此紀錄片說明了,行使暴力者與管理者之間,許多時候是一個完美互動,每個不幸和災難都是透過上下配合,彼此做出錯誤的評估和決定,才能把事情一步一步推向災難。

當然這件事,在事後自然少不了各種分析和互相推卸,但在還原真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冷靜面對,到底當時每個看似合理的決定,事後用宏觀去重新審視,是否代表完全沒出錯呢?

這些事情得留給歷史學家或社會學家去爭拗和判斷,也許紀錄片或口述歷史才因此變得重要,因為那是還原真相的一個重要種子。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思考是危險的開始,創作乃囹圄之門票。只因吞過紅藥丸,從此走上殺頭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