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真人騷近年備受歡迎,本港電視台亦開始製作類似節目,其更貼近生活互動,讓觀眾有機會窺探別人生活,或從中學習如何與另一半相處。不過,真人騷容易令觀眾代入,對參加者的好惡比其他類型的節目來得更強烈,英國高雲地利大學行為心理學家 Rachael Molitor 近日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此類節目對參加者及觀眾的心理有何影響。
心理健康
|共34篇|
曾詩敏:球場上的噓聲與謾罵
今時今日,「噓爆」公眾人物,是權利嗎?
在西澳洲,就業不穩正式被視為公共衛生災害
病毒可以殺人,貧窮同樣可以殺人,不過其影響有時會被醫學專家忽視。澳洲的西澳洲省就正式把就業不穩(job insecurity)列為公共衛生災害(health hazard),伊迪斯科文大學商業法學家 Alexis Vassiley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背後的理據。
救世軍:抱抱您 —— 全面服務為照顧者加油打氣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份「憂」往往讓照顧者忘記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以致回過頭來,才發現身心早已傷痕累累。我們的 3 位母親在照顧過程中,與她們的孩子不斷角力,身心俱疲,但有幸在照顧路上得到我們社區關懷服務的全面支援,孩子才得到改善,同時她們也獲得身心支援,從而釋放壓力,慢慢放下擔憂,重新學習愛自己。
Uber 化的英國精神健康服務
現代打工一族要應對堆積如山的工作,以及激烈的職場競爭,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而長達一年多的疫情,令社會長期處於不正常的狀態,亦深深影響大眾的精神健康。在英國,各界發揮創意,以各種電子平台幫助大眾走出幽暗歲月,卡迪夫都會大學的管理學家 Elizabeth Cotton 就形容,當地精神健康服務正走向「Uber 化」(Uberisation)。
劍獅子丸:出征四方,但敵不過自己
小粉紅此一數目眾多,頑強重要的物種,研究已有不少,但最近發現有關「人際關係受害者傾向」的心理研究,為解構小粉紅的玻璃心提供全新視角,再結合他們在奧運期間的千里出征現象,按圖索驥深入小粉紅如夢似幻的玻璃心世界。
池逸知:「邊個夠我慘」令人冚家慘 —— 受害者傾向
自戀者當領袖,可好可壞,甘地與希特拉皆為自戀名人,但過分的受害傾向者身處高位,則大多是一場災難,其中代表人物是朱元璋。他的殘酷出於對自身微時的念念不忘,結果當然有迴響。
鴻若遠:比 HIV 更可怕的 TIV —— 人際受害傾向
TIV 者往往會認為自己是他人消極行為的受害者。可能因為世上假新聞和黑記充斥,外界才對他們產生如此強烈的誤解與不公懲罰。當這種反芻持續一段長時間後,會內在加強 TIV 者的攻擊性。即使未有肢體攻擊,仍然可能以「西面」作出表態還擊。
曾詩敏:缺席記者會是一種錯?
作為一個備受注目的專業網球員,是否應該拒絕此「職責」?作為一個在世界有影響力、本身有想法的女生,想在專業之外以自己的方式去宣揚好的訊息,又是否需要被懲罰?
由身體轉為心理的男士問題
年紀漸長,發福可能難以避免。部分人或一直深受身形問題困擾 —— 自覺身形不理想,進而有感不安、打擊自信,甚至影響性生活。儘管更關心個人身形問題的主要仍是女性,但男性的相關趨勢亦值得關注。據悉尼大學一項大規模研究反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因對身形不滿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100 個香港人的故事展 2019 的你是怎樣活過來?
一場運動的開始,一場疫症的蔓延,經歷種種洗禮,你曾聆聽自己的心聲、直視自己的情緒嗎?當要把思緒化作圖像與文字時,故事應從何說起?插畫家含蓄與關注港人情緒健康的「創傷同學會」山地、Kay,由去年 10 月開始收集故事,不定期邀請 100 個陌生人訴說自己的故事,最後抽取當中的 20 多句告白,並化作繪本,近日以展覽「一白故事」呈現。
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
「為甚麼是我?」這是飽受痛苦煎熬的人常見的抱怨,往往叫陪伴在側的至親不懂回應。南韓從事人權工作多年的社工嚴寄鎬著作「痛苦可以分享嗎?」觀察分析,遭逢厄運或罹患惡疾的人,經常發現言語不足以表達自身痛苦,以致跌入苦不堪言的絕望,換成向身邊人埋怨和發洩,親友要不是跟著情緒崩潰,就是避之則吉,結果更叫受苦者孤立無助。那麼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才能夠做到互相扶持,不至於拖垮對方?
【裁員心理】愧疚的倖存者,質素下滑的公司
武肺疫情造成經濟壓力,全球受災最嚴重的行業,如旅遊、航空、酒店業,紛紛出現裁員潮。近日最為港人熟悉的國泰航空亦宣佈大規模裁員,裁減約 5,300 名香港員工,而旗下港龍航空即時結業。被裁僱員固然徬徨無助,但其實留下來的員工也是受害者,憂心下一次裁員之餘,更會因身邊同事被裁,自己卻能留下,而感到無比愧疚。
未審先囚:國際關注的人道災難
在這兩年的香港,我們經常看到示威者被捕提堂後,不准保釋,要「還柙候判」。在中國,人權狀況更令人憂慮,12 名涉嫌偷越國(邊)境的港人,至今已被「刑事拘留」超過三星期,卻不能與家屬委託的律師見面。近年,世界各地愈來愈多學者和國際組織,關注未審先囚帶來的人權問題,敦促各國政府盡快改革。
疫情尚未結束,如何保持城市活力?
其實,城市理論先驅如 Jane Jacobs 和 Richard Sennett 都曾指出:城市的生命在於社交,武漢肺炎爆發,正好擊中城市的要害。
在家工作慎防 Burnout
武漢肺炎大流行期間,全球眾多上班族突然轉為遙距工作。但在家上班未必如想像般輕鬆,甚至可能淪為無止盡的工作地獄。「哈佛商業評論」專文提醒,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員工居家工作懶散無效率,而是當長留在家卻只有工作,上班族或會因此 Burnout。
蘇二:「零鄭」徹底失敗的人生
對工作胃口大的人來說,不讓她參與重要任務,是最大的折磨,自她做完那批無人問津的「底褲」口罩後,國家就沒有任務給她了,只當她是擋箭牌,把「國安法」的怨氣和不滿全堆到她身上,在如此打擊下,有理由相信,她的心理防衛機制已啟動,變得更冥頑不靈,更具攻擊性,更令人唾棄。
廖康宇:疫情、工作與精神健康(附上研究問卷)
由於當務之急是控制疫情,各界還未有充分時間檢討疫症對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影響。有見及此,包括筆者在內的一個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正在收集一些有關是次疫情對於工作的影響的研究數據,希望以香港為案例去了解新冠病毒疫情對於打工仔女精神健康的影響。現在附上問卷的中英文連結,希望讀者能夠多多支持。
印度男星之死,再揭 Bollywood 精神健康問題
印度男星蘇薩辛格拉其普特(Sushant Singh Rajput)的死,揭露了當地光鮮亮麗的娛樂行業中,演員及業內人士在激烈競爭下的沉重壓力,以及嚴重的抑鬱問題;而近來疫情肆虐,更加劇他們對演藝事業的憂慮。
對抗全國四代人抑鬱良方:老太太
津巴布韋人熬過了羅德西亞叢林戰爭、80 年代的連串屠殺,但政經環境到今天仍然不穩。當地流行這樣的黑色幽默:「我們歷經整整四代心理創傷」。國內抑鬱病患甚多,但這個人口逾 1,600 萬的國度,只有 12 個註冊精神科醫生,許多人求助無門。當地一名心理學家想出了一個自救妙法:積極訓練當地老太太,讓社群療癒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