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共45篇|

由身體轉為心理的男士問題

年紀漸長,發福可能難以避免。部分人或一直深受身形問題困擾 —— 自覺身形不理想,進而有感不安、打擊自信,甚至影響性生活。儘管更關心個人身形問題的主要仍是女性,但男性的相關趨勢亦值得關注。據悉尼大學一項大規模研究反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因對身形不滿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100 個香港人的故事展 2019 的你是怎樣活過來?

一場運動的開始,一場疫症的蔓延,經歷種種洗禮,你曾聆聽自己的心聲、直視自己的情緒嗎?當要把思緒化作圖像與文字時,故事應從何說起?插畫家含蓄與關注港人情緒健康的「創傷同學會」山地、Kay,由去年 10 月開始收集故事,不定期邀請 100 個陌生人訴說自己的故事,最後抽取當中的 20 多句告白,並化作繪本,近日以展覽「一白故事」呈現。

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

「為甚麼是我?」這是飽受痛苦煎熬的人常見的抱怨,往往叫陪伴在側的至親不懂回應。南韓從事人權工作多年的社工嚴寄鎬著作「痛苦可以分享嗎?」觀察分析,遭逢厄運或罹患惡疾的人,經常發現言語不足以表達自身痛苦,以致跌入苦不堪言的絕望,換成向身邊人埋怨和發洩,親友要不是跟著情緒崩潰,就是避之則吉,結果更叫受苦者孤立無助。那麼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才能夠做到互相扶持,不至於拖垮對方?

【裁員心理】愧疚的倖存者,質素下滑的公司

武肺疫情造成經濟壓力,全球受災最嚴重的行業,如旅遊、航空、酒店業,紛紛出現裁員潮。近日最為港人熟悉的國泰航空亦宣佈大規模裁員,裁減約 5,300 名香港員工,而旗下港龍航空即時結業。被裁僱員固然徬徨無助,但其實留下來的員工也是受害者,憂心下一次裁員之餘,更會因身邊同事被裁,自己卻能留下,而感到無比愧疚。

未審先囚:國際關注的人道災難

在這兩年的香港,我們經常看到示威者被捕提堂後,不准保釋,要「還柙候判」。在中國,人權狀況更令人憂慮,12 名涉嫌偷越國(邊)境的港人,至今已被「刑事拘留」超過三星期,卻不能與家屬委託的律師見面。近年,世界各地愈來愈多學者和國際組織,關注未審先囚帶來的人權問題,敦促各國政府盡快改革。

蘇二:「零鄭」徹底失敗的人生

對工作胃口大的人來說,不讓她參與重要任務,是最大的折磨,自她做完那批無人問津的「底褲」口罩後,國家就沒有任務給她了,只當她是擋箭牌,把「國安法」的怨氣和不滿全堆到她身上,在如此打擊下,有理由相信,她的心理防衛機制已啟動,變得更冥頑不靈,更具攻擊性,更令人唾棄。

廖康宇:疫情、工作與精神健康(附上研究問卷)

由於當務之急是控制疫情,各界還未有充分時間檢討疫症對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影響。有見及此,包括筆者在內的一個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正在收集一些有關是次疫情對於工作的影響的研究數據,希望以香港為案例去了解新冠病毒疫情對於打工仔女精神健康的影響。現在附上問卷的中英文連結,希望讀者能夠多多支持。

對抗全國四代人抑鬱良方:老太太

津巴布韋人熬過了羅德西亞叢林戰爭、80 年代的連串屠殺,但政經環境到今天仍然不穩。當地流行這樣的黑色幽默:「我們歷經整整四代心理創傷」。國內抑鬱病患甚多,但這個人口逾 1,600 萬的國度,只有 12 個註冊精神科醫生,許多人求助無門。當地一名心理學家想出了一個自救妙法:積極訓練當地老太太,讓社群療癒社群。

【Soul Monday】世道雖壞,但不要被負面情緒壓垮

經歷數月疫情,搶購物資、社區群組染病、自我隔離、停課停工停業、失業潮等現象接連浮現,令人憂慮的事情像永不止息,在此時鼓勵別人樂觀,似乎很可笑。不過,「紐約時報」專文提出,樂觀並不等於盲目掃走焦慮消極的感覺,而是令人在困境中保持希望,不至於被負面情緒壓垮。

前線醫護的心病:道德創傷

歐美國家疫情嚴重,呼吸機和快速測試劑等醫療用品供不應求,在有限資源下,醫護人員被迫決定要「拯救誰」和「放棄誰」。掌控生死大權的他們,即使最後成功治好部分病人,也難抵心中的罪咎感,從此影響精神健康,甚至患上「道德創傷」。

與其社交距離,試試遙距社交?

武漢肺炎肆虐,政府緊急規定,禁止 4 人以上的聚會,只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接觸,就能大大遏止武漢病毒擴散。可是,人類始終是社交動物,工作需要各種禮儀,情侶間也會想談情。如何可以在抗疫的同時,又能滿足人類的心理需要?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Jamil Zaki 就倡議,與其「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如遙距社交(distant socializing)。

語言分析透視愛倫坡死前心境

1849 年 10 月初,愛倫坡(Edgar Allan Poe)陷入癲狂狀態,送院 4 日後猝逝。其精神失常的起因一直成疑,有說戒酒、一氧化碳中毒又或大腦腫瘤所致,而主流意見均認為愛倫坡死於自殺。最近有研究團隊透過電腦語言分析其稿件發現,愛倫坡死前數年並無流露出自殺傾向,反而是在家庭危機及事業成功之時留下憂鬱與不快的線索。

每逢週末…… 倍孤單?

難得週末,理應與三五知己暢聚一番,但有人偏偏喜歡將自己「收收埋埋」而不願交際,吃飯、逛街、看電影也是獨自一人的事。然而回到工作天,一切社交皆回復正常…… 是雙重人格作祟嗎?非也。英國「衛報」結合讀者經歷指出,這是一種只會在星期六、日「發作」的心病 ── 「週末孤獨症(Weekend Loneliness)」。

Gloria Chung:快樂的相反是甚麼?不是憂傷也不是憤怒而是失去希望

快樂的另外一面,不是憤怒或者憂傷,因為當你憤怒或者憂傷,是基於你還在意,如果你還是在意,代表還有希望;快樂的相反是失去希望,無止境的冷漠,基本上就是虛無主義吧,失去希望會帶來精神的創傷和憂鬱,亦是所有 Addiction 的源頭,甚至會產生幻覺。

遠端工作增壓力損健康?

不用回辦公室固然有其好處,例如彈性上下班時間、可同時在家照顧幼兒、避免在辦公室中分心。對於在家工作者,更節省了惱人的長途通勤時間。但世事往往不是十全十美。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商法學院企業教育首席講師 Stephanie Russell,於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遠端工作的弊端,包括有可能增加壓力,甚至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