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隨後有拍得行兇過程的閉路電視影片流出,那些血腥片段亦旋即在網上瘋傳,相信不少青少年甚至兒童也有看到。東西方專家均警告,現實中的暴力影像透過社交媒體擴散,足以對未成年人士的心理健康造成破壞,而保護他們善用互聯網免受傷害的重任,則落在每個成人身上。
從學習到玩樂,現在的孩子們跟大人一樣都無法離開網絡而活。數年前美國一項民調顯示,92% 青少年每天也上網,相信如今比率只會有增無減。如此一來,無論發生暴力事件的地點是遠或近,兒童可能也會立即、強烈並反覆地接觸到該事及其後果。去年英國就有研究表明,13 至 17 歲的受訪青年當中,55% 曾在過去一年於社交媒體看過現實中的暴力,65% 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外表或行動路線,以保個人安全。
凱斯西儲大學暴力預防研究和教育中心主任 Daniel Flannery 曾於 2018 年撰文,剖析目睹暴力對未成年者的心理打擊。他指部分兒童接觸不同形式的媒體暴力後,或會「把這世界看成一個卑鄙、可怕的地方」,認為「身處其中並不安全」,並感到無力自保,這尤其困擾相當年幼的孩子。暴力影像亦可能損害幼兒及青少年的心智發展,他們在那年齡階段無法有效處理所見所聞,部分或因長期接觸暴力,而足以影響大腦某些部分。
Flannery 認為家長的責任重大,瞭解子女身在何方、在做甚麼及與誰為伴,乃是一些支援孩子的最佳方法,讓他們提升應對周遭世界的能力。他亦提醒,別以為子女踏入青年期後,對支持和監護的需要就會減少,因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青少年腦中解決問題和控制衝動的部分尚未完全發育。Flannery 指出,父母往往會先發現子女正為精神健康及行為問題掙扎,可在孩子需要他們之時,提供心理健康上的「急救」。
日本法政大學心理學教授、專研發展心理學的渡邊彌生亦指,孩子身邊的成人對保護他們扮演重要角色。「網絡世界充斥暴力而殘酷的影片。另有研究表明,長盯智能電話令孩子的好奇心減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等危害心理的傾向。周遭的大人應避免二話不說就喝令『不准再看手機』、『不可看殘虐影片』,重要的是向孩子解釋觀看影像會有甚麼影響、讓他們理解之餘,教育孩子應對壓力、健康生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