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有早期認知障礙、普京將接受癌症手術……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普京生病的傳言甚囂塵上,站立時搖晃、神情不安、手不受控制顫抖的報道,似乎成為其生病的佐證。克里姆林宮否認普京健康有問題,傳媒及各國政界人士也只能作推測,若要比較權威的評估,可能要問問醫學專家意見。
領袖
|共42篇|
陶傑:俄羅斯的憤怒仇恨說從頭
時鐘不能回撥,不能夠再問當時如果西方政客在歷史的深度中更深思熟慮一些,可不可以避免今日的慘局?
誰會是新加坡總理繼任人?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有意在 70 歲前退休,但疫情大流行持續,加上本來已無懸念的繼任人副總理王瑞杰,去年 4 月辭任第四代團隊領軍人物,令總理繼任人的位置真空。上月底,新加坡國會副議長迪舒沙亦提及,必須盡快選出未來領導。「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特約撰稿人岩本健太郎表示,答案應要揭曉。
領導去世、政變…… 當俄國電視出現「天鵝湖」
俄羅斯政府要求媒體嚴格按照官方路線報道入侵烏克蘭事件,並計劃審議法案,傳播有關軍方的「虛假」信息者,最高可判處 15 年監禁。上週四,當地最後一家獨立廣播公司 Dozhd TV(TV Rain)表示,在收到當局的關閉威脅後,Dozhd TV 將暫停運作。 該台最後的直播結束後,畫面出現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劇作「天鵝湖」,借用 1991 年蘇聯解體前的八月政變,表示俄羅斯再次陷入動盪。
澤連斯基的表演造詣,如何幫助烏克蘭抗戰?
要數當今全球風雲人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當之無愧。有媒體分析指出,他之所以是稱職的戰時領袖,多得他豐富表演的經驗,善用戲劇手法向世界傳遞訊息,贏得西方領袖和國際支持;他熟習社交媒體操作,更使他能夠用貼地手法穩定人心、激勵軍民士氣。
蕭爾茨 —— 跟默克爾一樣的下任總理?
德國大選結束,蕭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以 25.7% 得票率的些微優勢,壓過得票率 24.1% 的基民盟-基社盟。有「機械人」(Scholzomat)稱號的蕭爾茨,將有機會成為下任德國總理。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從選戰開始,蕭爾茨已把目標對準過去四次選舉中,大量支持默克爾但並非死忠於基民盟的德國人。
池逸知:「邊個夠我慘」令人冚家慘 —— 受害者傾向
自戀者當領袖,可好可壞,甘地與希特拉皆為自戀名人,但過分的受害傾向者身處高位,則大多是一場災難,其中代表人物是朱元璋。他的殘酷出於對自身微時的念念不忘,結果當然有迴響。
打破組織慣性、帶領豐田度過危機的兩大人物
每個公司在成立幾十年後,幾乎都會發生組織慣性,習慣用固定的模式做事。對於已傳承到第二、三代甚至歷史更悠久的公司,組織慣性更普遍,主要是後代不喜歡改變成功創始人的戰術與戰略。但不管是豐田英二或是石田退三,他們都在任內打破了組織慣性,開創新的戰術與策略。
陶傑:2020,空有舞台,後繼無人
2020 年即將成為過去,此一年份,毫無疑問,將會是世界現代史上,除舊迎新、巨大的齒輪交接的關鍵一年。
陶傑:一個有道德的領袖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逝世,國際社會咸表哀悼,美日兩國更於李登輝讚頌有嘉。華文世界評論李登輝,多只著眼於其「台獨」主張,或看見李登輝穿一襲和服,認定其欺騙了蔣經國,奪取權力,是因為蔣經國判斷錯誤。一葉障目,百聲共舌,難怪台灣於大陸已經人心飄移,不再回頭。
一隻錶看出的國家級問題
月薪只有 2 萬的人,能否負擔動輒上千萬的名錶?大眾想必心中有數。但在柬埔寨,月入僅有 2,500 美元的首相洪森就能做到。而且,洪森擁有的名錶似乎不止一隻,可能是柏德菲臘(Patek Philippe)的忠實擁躉。
領導人成績表:為何抗疫無能,民望仍然高企?
患難見真情,更見領導人「真章」。各國政府均吹噓自己盡力抗疫,但公道自在人心。外媒以長文分析,港人在無能政府下如何成功自救;紐西蘭總理及南韓總統則因行動迅速,支持率節節上升。可是「華盛頓郵報」發現,不少國家領袖打這場硬仗,未見戰績甚至傷亡慘重,為何民望不跌反升?
【抗疫典範】紐西蘭如何用 10 天「輾平」曲線?
當英美等國仍在掙扎,想把疫情曲線拉平,紐西蘭嚴格「封國」短短 10 天,卻已把曲線「輾平」。全國大幅增加檢測,新增的確診或懷疑感染個案卻連續 3 日減少。週二只錄得 54 宗,比單日康復者 65 名還少,週三更再創新低至 50 宗。紐國的成功告訴世人,想要有效抗疫,目標該是「消除」而非「遏制」。
政治領袖的精神病比疫病更可怕?
政治領袖作為一個地方的首長,日理萬機,公共衛生只是她工作其中一環,若果政治領袖因健康問題,無法正常執行職務,會牽涉到極大的公眾利益。愛爾蘭科克大學政治學家 Ian Hughes,專長精神分析學,他在去年於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大家密切關注政治領袖的精神健康問題。
只需 5 年,他帶領微軟浴火重生(下)
納德拉(Satya Nadella)改革的重點就在於回歸初心:讓其他企業使用微軟的軟件工具開發自己的技術。他說:「我們構建工具、搭建平台,協助客戶開發,我認為這道基本概念在 2019 年比在 1975 年更有意義、更有必要。」
唐明:「偉人幾乎總是壞人」
中國老百姓崇拜偉人的心態,至今根深蒂固,因此認為政府是超越常人的,必然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似乎從來也沒有想過組成政府的人,無非都是凡人,絕大多數時候也和老百姓一樣,大多數時間都自私懦弱糊塗無能,得過且過,常常犯錯,不願意負責任。因為缺乏對「人」的認識和理解:一面是不把普通人當人,另一面則是把偉人當神。
只需 5 年,他帶領微軟浴火重生(上)
2014 年 2 月,當微軟宣佈由 46 歲印度裔的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任行政總裁的時候,無人看好他能帶領這家曾經不可一世、又因驕傲自大而失去整個流動通訊革命黃金發展的過氣公司。但這位年輕的行政總裁上任 5 年交出的成績表,遠比微軟創始人之一的鮑爾默更為亮眼。
流動通訊成革命新武器,無領袖運動蔓延全球
過去一年來,從亞洲、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到中東爆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具有一項共同的重要特徵:無領袖叛亂,亦即組織、原則付之闕如;沒有小圈圈首腦開會定調訴求,所有溝通都在社群媒體上發生。
木剛則折的強勢領導
尤其是世局混亂、面臨危機之時,人民總渴望強人橫空出世拯救世界。牛津大學名譽政治學教授 Archie Brown 的「強勢領導的迷思」,總結近百年世界各地政治領袖的經驗,指出這種強人崇拜只是一種迷思,強不一定好,讀者或可從書中管窺管治之道。
【短片】語文陶話廊:歷史是一杯 Espresso?
Arthur Salter 爵士在 20 世紀初至二戰前後親身接觸不少國家元首,並曾剖析這些領袖的性格與政局的關係。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一讀他的散文集 —— Personality in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