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膨脹,樓價只升難降,在環境好、福利更好的瑞典,蝸居同樣難求。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工作的年青人,雖可申請入住政府轄下的租金管制房屋,但由於供不應求,一等就是三五七年。尚有能力的就在市內邊捱貴租邊輪候,否則就住到市郊每天坐車兩三小時上班。部分懂得「遊戲規則」的人,倒能加快上樓。
樓價
|共21篇|
全球樓市危機:9 大富裕經濟體樓價下滑
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今年首三季香港樓價累跌 8.07%;另一邊廂,全球 9 大富裕經濟體樓價亦同步下滑,逆轉過去 10 年樓市愈升愈有的走勢。面對全球通脹、經濟衰退及持續加息的壓力,各地地產經紀普遍看淡前景,預料樓價還會進一步調整。
宜遊不宜居?京都人口大幅減少
京都市深受日本以至全球旅客喜愛,也是京瓷、任天堂、島津製作所等世界知名企業的總部所在。然而,長居於此的人卻急劇減少。全國放送協會(NHK)及商業雜誌 PRESIDENT 均作專題報道,分析這個古都為何宜遊不宜居。
數碼遊牧:疫後港人的另類生活可能?
入境防疫規定放寬後,香港人爭相搶購機票,以一洩兩年半無法外遊的悶氣。其實除了純消費的觀光旅遊,愈來愈多國家在疫後推出「數碼遊牧簽證」(Digital Nomad Visas),吸引遙距工作的上班族長期逗留。究竟哪些國家開放了簽證?為何疫情意外帶起這種工作與旅遊結合的生活模式?
逆流南下:旅居墨西哥城的美國數碼牧民
遙距辦公的流行,造就了大量數碼牧民,以電腦工作,以四海為家。其中部分人從美國南下,旅居於墨西哥同名首都,白天在咖啡廳和公園敲鍵盤,晚上於餐廳及酒吧享受人生。他們為墨西哥城帶來更多的收入,還有更高的房租和更吵的環境。受疫情打擊的經濟有了生機,惟從中獲益的本地人僅限少數。
房地產價格高企如何損害經濟發展?
18、19 世紀,房地產在政治經濟學家眼中可謂「世界運作的核心」,是貧富懸殊甚至各種經濟弊病的根源;相關討論在 20 世紀一度冷卻;至踏入千禧年代,全球金融危機再次觸發他們對房地產加速經濟衰退的關注。近年,包括中國等各地房地產持續興旺,學術界出現了另一類研究,針對不斷上漲的土地價格對貸款、投資和生產力的影響,提出其終會破壞經濟發展,甚或是生產力長期放緩的原因。
濟州島:富家子弟的新留學地
濟州島上的大靜邑,面朝藍海又坐擁漢拿山,一直是韓人的蜜月勝地。但近年在政府推動下,這個小鎮正發展為精英教育中心,漸多南韓以至中國富家子弟入讀區內的國際學校,而非留學香港、新加坡或歐美。他們的父母亦隨之搬來,令當地收入大增,同時還推高樓價。
「夢幻」法國公屋:全歐最貴地段,眺望巴黎鐵塔
樓價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假如沒有能力承擔高昂租金,就只好住劏房、寄望抽到公屋。今年香港公屋累計積壓 15 萬宗申請,輪候時間創 22 年新高,平均長達 5.8 年。同為重要金融中心的巴黎,在面對樓價問題時,當地政府則展現出更強的決心 —— 上月一個小型公屋項目正式入伙,所在之處卻是歐洲其中一個最貴地段,甚至可眺望巴黎鐵塔。
紐西蘭青年擇偶條件:能一起供樓
香港樓市連續 11 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市民要不吃不喝近 21 年方能成功置業,就算近日可靠打疫苗參加樓盤抽獎,成功機會也似乎微乎其微。據「衛報」報道,紐西蘭人也面對置業難題,不少年青人因此用交友程式尋找另一半,以「夾錢」圓買樓夢。Tinder 發言人指出,紐國用戶在自我介紹中提及「買屋」一詞的次數,一年內增加 2.6 倍,有些人純粹出於幽默,有些人則是認真尋找可共付房貸的伴侶。
鄭立:有房子的人才是房子的主要買家,不是沒有房子的人
你把房子看成 bitcoin 就可以了,它沒有用途,也不需要有用途。它只是一個 token,一個儲存財富的單位,其價值來自有限的供應量,它能夠住人,只是因為「剛好」能夠住人。能住人是其副作用,而非主要用途。
疫情造成樓市失控,老弱殘將流離失所?
根據「華爾街日報」,美國於 2020 年 4 月正式走出衰退,結束始於去年 2 月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緊縮,創下兩個月擺脫衰退的紀錄,為有記錄以來最快。這本該是值得慶賀的現象,但實際狀況卻令人憂心。因為就像病毒奪走的多半是「老、弱、殘」等人性命,這波因為疫情而造成的經濟變化,也正在剝奪全球最底層人民的基本生存權。
疫情加劇全球貧富差距,樓價成各國央行穩定金融關鍵
當 2020 年新冠疫情首次爆發時,許多人認為這將會像 2008 年的金融海嘯一樣,帶來十年一度的經濟大洗牌與財富重新分配。極少有人會預料到 18 個月後的今天,全球貧富差距竟然是加速走向極端,其中的關鍵就是急遽上漲的樓價。
在加州,停車場是高樓價的凶手?
在香港,棕地爭議持續多年,事件除了牽涉鄉紳和財團囤地,部分地皮也被用作大型停車場和貨櫃場之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加州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州份之一,樓價雖然未及香港,但亦近乎全國最高,足以令市民大眾叫苦連天。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城市規劃教授 Donald Shoup 和眾議員 Laura Friedman 就在彭博社撰文,探討州內停車設施如何推高樓價。
因疫得屋的新紐約人
去年 3 月起,封鎖令、失業潮及連串反種族主義示威,大批居民從紐約市出走,公寓空置率破紀錄地高。業主急找租客接手,爭相提供疫症「優惠」,從降價、免費車位到免租數月都有。眼見房租跌至 10 年來最低水平,一些外地人隨即把握機會,搬進他們的「夢想之都」,成為新一批 New Yorker。只是這些「好處」,有可能轉眼即逝。
抗疫非常時期,全球反省房屋政策方針
武漢肺炎引發連鎖社會問題,各國都採取多項非常措施,如禁止業主因欠租而驅趕租客,或者為無家者支付酒店房租以作防疫隔離之用。這種確保人人有瓦遮頭的方針,令歐美輿論重新關注人民的住屋權利,再次正視房價持續上漲衍生的種種社會問題。
孟晚舟 —— 推高溫哥華樓價的罪人?
孟晚舟保釋回家後受傳媒連番追訪,很多溫哥華人這才知道,原來孟晚舟在市內持有不只一個豪宅物業,如今已被視作中國巨富炒高樓價又一例證。
柏林的房地產高牆:制定租金上限,惠民還是累民?
新移民湧入、租金飆升,人口和生活成本雙雙飛漲,並不是香港獨有的景況。居大不易,世界各大城市都面臨著同樣的掙扎,例如德國首都柏林。人口膨漲、物價復升,柏林的「窮人首選」優勢已漸漸回落,甚至成為世界上房地產市場增速最高的城市之一,房租價格亦同樣不斷上漲。有當地政客繼而提出一個節衷辦法:釐定租金上限,凍結未來五年的基本住屋成本。
新加坡「組屋神話」將要破滅?
身為(沒財沒勢沒父幹的)香港人,打從出世就要為樓死為樓忙,於是每逢說到新加坡的組屋制度,也總是一臉羨慕妒忌恨。廉價樸實的組屋,讓大部分人有瓦遮頭,助年青夫婦組建家庭,並提供成為業主的跳板。然而,這道相信是最受歡迎的國策正面臨危機。近 8 成星洲人購買的「建屋發展局」住宅,如今正在跌價,拉闊了與私人公寓的差距。業主的樓換樓美夢難成,政府亦因此頭痛。
解決柏林住屋問題,Airbnb 偵探出動!
兩年前,柏林曾將 Airbnb 和 Wimdu 等短租平台列為非法。但根據數據採集網站 Insideairbnb.com,Airbnb 的柏林房源現有逾 2 萬個,比漢堡、慕尼黑和法蘭克褔加起來都要多。當局礙於多方壓力,由本月起放寬法例,房東若非長住柏林,或在該市沒有其他物業,在向相關部門登記後,主要物業便可無限期出租,第二間物業亦可在一年內出租 90 天,違規者最高罰款 50 萬歐元。惟問題是,大部分房源均沒列明地址,當局要如可執法?這個時候得靠「Airbnb 偵探」出手。
夏威夷人住近活火山,全因土地問題?
岩漿如海嘯般淹沒農田、吞噬房屋和汽車…… 一幕幕災難電影般的畫面,最近出現在夏威夷基拉韋亞火山(Kilauea Volcano),附近 1,700 名居民緊急疏散。其實基拉韋亞火山噴發是否沒有先兆呢?不,恰恰相反,這座火山自 1983 年起便持續活躍,但為何有這麼多人「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偏偏要住火山腳不可?其中一個原因,正正是房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