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價格高企如何損害經濟發展?

A+A-
圖片來源:Artur Widak/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18、19 世紀,房地產在政治經濟學家眼中可謂「世界運作的核心」,是貧富懸殊甚至各種經濟弊病的根源;相關討論在 20 世紀一度冷卻;至踏入千禧年代,全球金融危機再次觸發他們對房地產加速經濟衰退的關注。近年,包括中國等各地房地產持續興旺,學術界出現了另一類研究,針對不斷上漲的土地價格對貸款、投資和生產力的影響,提出其終會破壞經濟發展,甚或是生產力長期放緩的原因。

作為一間公司,有地比生產力更重要?

房地產是世界上最大的資產類別。2020 年,它佔全球非金融資產(包括廠房、機器,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約 68% —— 其中土地資產比例更佔據一半以上。隨著土地價格膨脹,某些國家的土地在非金融資產中的份額急劇增加,例如英國便由 1995 年的 39% 上升到 2020 年的 56%。

土地容易估價且不能被隱藏或破壞,尤其適合用作抵押品。所以每當其價格上漲,就像過去幾十年於大部分時間和地方所帶來的影響,最初無疑促進了貸款和經濟活動。家庭可透過其土地資產以更低利率借貸,擁有土地的公司也更容易獲得融資。

但以土地作為抵押品也會產生有害影響,尤其是在主要倚賴銀行為公司進行融資的地方。企業的借貸能力往往取決於其現有土地資產,而非生產潛力;土地資產持有者比擁有大量無形資產的人更易獲貸款。國際結算銀行(BIS)的 Sebastian Doerr 曾於 2018 年發表論文,指出擁有更多房地產抵押的美國上市公司,即使其生產力較其他競爭對手弱,仍較易獲得更多借貸和投資。去年的一項研究亦表明,西班牙於金融危機爆發前,此情況更為顯著。

顧此失彼的資本

不斷上漲的房地產價格,也會阻礙可促進生產力的貸款,導致資本錯配。當房地產市場興旺,銀行往往會進行更多抵押貸款。但由於資本限制,貸方往往會減少企業貸款。2018 年的一篇論文分析了美國 1988 至 2006 年的數據,發現在銀行設有分部的地區,房價每上漲一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便會導致從同一家銀行借貸的公司,所得貸款減少 42%,受影響企業的總投資額則減少 21%。在一些富裕國家,因銀行大幅增加抵押貸款而引發上述的排擠效應可能更顯著;在 17 個發達經濟體中,抵押貸款佔銀行所有貸款的比例,由 1952 年的 32% 上升至 2016 年的 58%。

中國投資者對房地產需求更大,上述情況更為顯著。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中國地價高,導致銀行取消對缺乏土地資產的製造商貸款,減少上市公司的研發支出,並調動更多管理人才專責房地產業務。日內瓦大學的 Harald Hau 和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歐陽滌非於 2019 年發表論文,分析來自中國 172 個城市的製造商數據,顯示房地產價格上漲 50% 會增加其借貸成本,減少投資,導致企業生產下降 35%。

有學者鼓勵更多房屋建設、限制多項房地產擁有權,及銀行進行抵押貸款的數目;甚至可考慮徵收地價稅,從而促進信貸流向具生產力項目。有趣的是,這種稅收正是 18、19 世紀提出經濟改革者的主張,市場對房地產的狂熱,可能令舊有觀念再次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