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齒鼩的演化進程獨一無二,現世並無近親,一旦絕種,連帶整個演化系譜都會消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世界步入第六度物種大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生態多樣性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不過對於物種保育,大眾往往只知愈多愈好。「自然」(Nature)科學期刊近日一篇研究調查全球 1 萬多種物種保育狀況,提出除了數目,當局更應考慮該物種在演化軌跡上的獨特性,按此加強部分地區與物種的保育,便能大幅增加生態多樣性。生物學研究中,有些動物確實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例如溝齒鼩(solenodon)。溝齒鼩是一種瀕危有毒哺乳類動物,分佈在加勒比海群島,日間居於洞穴,夜晚出動捕食昆蟲,這種生活習慣可能已維持了 7,800 萬年。溝齒鼩早於白堊紀從胎盤哺乳類衍生而來,當 6,600 萬年前隕石撞地球,造成全球八成生物死亡,溝齒鼩亦一度徘徊絕種邊緣,但最終奇蹟捱過生態浩劫,今日卻因伐木、採礦等人類活動而瀕臨滅絕,只剩海地溝齒鼩及古巴溝齒鼩兩種。

溝齒鼩罕見之處,在於其獨一無二的演化系譜。多數現存動植物都擁有近親,例如鵰與鷹、獅子和老虎、桃樹和櫻桃樹;溝齒鼩則從白堊紀時代旁生衍化而來,舉目無親,一旦滅絕,整個演化系譜就會連帶消失。「自然」所刊研究作者之一、耶魯大學生物學教授 Walter Jetz 在紐約客雜誌訪問中承認:「要為瀕危動物分流處理,固然令人沮喪;但我更不想喪失一整個系譜的僅存代表。」

琉球兔僅分布於日本奄美大島及德之島,同屬演化軌跡獨特的瀕危物種。 圖片來源:Wild Facts

根據生態多樣性 3 項標準--物種數目、演化歷史和生態功能--該項研究發現,現時全球保育狀況只覆蓋四分一物種,演化軌跡及生態功能則更少,建議只需在全球約 5% 地區有策略地保育,就能令雀鳥及哺乳類的多樣性增加 3 倍。例如菲律賓島嶼一種原生刺毛鼩蝟(Dinagat moonrat)、日本的琉球兔(Amami rabbit)、巴布亞新畿內亞的冠裸鼻鴟(starry owlet-nightjar)均是獨特物種,現正面臨滅絕危機。據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統計,現時瀕危的哺乳類動物之中,有三分二並無得到保育關注。

以往如要介定物種系譜,需要大量解剖研究,從基因變異的分析推敲,繼而反覆驗證假設,人力物力耗費極巨;今日科技精進,基因編輯成本大降,無人機的發明亦方便監察動物,理應有助保育發展,偏偏全球生態多樣性卻愈見惡化,不可謂不諷刺。正如論文著者之一、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Grenoble Alpes University)研究員 Laura Pollock 警告,如今再不善用科技,更待何時?不過,首先必須理解物種在演化史上的位置,才可能切實保全生態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