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共131篇|

SaNOtize:COVID 鼻噴藥物更有效?

目前針對 Covid-19 的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均會隨時間減少,研究更有效的治療藥物相當重要。現時治療 COVID-19 的主要抗病毒藥物包括 Paxlovid、Remdesivir 及 Molnupiravir,我們或需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完全擺脫 COVID-19 對公共健康的威脅,較早前就有一款鼻噴霧劑完成了第三期臨床實驗,已在多國市場發售。

猴痘不是性病,為甚麼集中在男男性接觸之間傳播?

目前,韓國及新加坡已有猴痘病例出現。這個原本只是西非及中非部分國家風土病的傳染病,已在數十個其他國家有 2,500 多宗病例報告。其中,全球許多感染猴痘人士,都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或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學術雜誌「科學」(Science)的報道,就根據性傳播感染(STI)的長期研究,以及現時猴痘疫情的早期研究,解釋為何大多數猴痘患者為男男性接觸者(MSM)。

猴痘也有疫苗,還有藥物可治療

「疫苗通行證」第 3 階段正式實施,很多人都趕在限期前打第 3 針。另一邊廂,源自非洲的猴痘病毒繼續擴散,有 23 個國家錄得 257 宗非風土病感染,國際正密切關注情況。英國雷丁大學社會與認知藥學教授 Parastou Donyai 則解釋,大部分猴痘患者症狀微輕,大多可自然康復,人類亦有現成疫苗與藥物可以應對。

【北韓大發燒】造就不合比例疫情的金氏奇跡

北韓 5 月承認國內出現 COVID 病例,往後以「發燒」數字公佈疫情走勢。根據官方數據,自 4 月以來,全國 2,500 萬人口中,發燒患者總數上升至 336 萬,截至上週五,死亡人數為 69 人。然而,專家及觀察人士質疑,大量人口染疫的情況下,北韓宣稱的死亡數字及比例極低,這個帳面上 0.002% 的死亡率,低於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南韓東西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 Justin Fendos 就認為,北韓「發燒」或死亡數字值得質疑。

生物學愈進步,生物保安愈艱難

1972 年,世界首次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達成協議。當時設計和生產生物武器既昂貴又困難。無論是 1977 年懷疑由實驗室外洩引起的蘇聯流感,或 1995 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使用的沙林毒氣,也不曾像流行病般影響全球。但隨著人類研究病毒的科技愈進步,DNA 定序與合成等技術價格迅速下降,像新冠病毒或破壞力更強大的病毒,將可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產生。

終結古老的疫症?瘧疾疫苗面世

瘧疾是十分古老的傳染病,在羅馬時期已經盛行,若果得不到恰當的藥物治療,後果可以不堪設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單是 2020 年,瘧疾就感染了 2.41 億人,奪去 62.7 萬人的性命,當中 95% 個案來自亞撒哈拉地區,而 5 歲或以下的小童佔總死亡人數的 80%。不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帶來好消息: 瘧疾疫苗已經面世。

自我傳播疫苗,是場變革還是毀滅?

傳染病會在人群中傳播,甚至由野生動物跨物種感染人類,偏偏患者只能逐個接受治療,或事前逐個接種疫苗。假如有一種疫苗,接種後可以像傳播病原體一樣,在宿主體內複製抗病能力再傳播,甚至有機會在傳染病爆發前先行阻截動物傳人。不過,要研發這類自我傳播疫苗(self-spreading vaccine),目前仍有不少爭議。

【天災人禍】大型死亡事故,何時變得如斯尋常?

2019 年,中國武漢市爆發不明肺炎疫情,病毒自此傳遍世界。截至 3 月 12 日,COVID-19 已感染全球約 4.5 億人次,奪去超過 600 萬人性命,而由於部分國家或地區會有隱瞞疫情的問題,加上計算方式不一,死亡人數或遠高於這個數字。現時,美國本身亦累積近 100 萬宗 COVID-19 死亡個案,「大西洋」雜誌專題報道就叩問,何時開始,民眾對此等大型死亡事件已經視若正常?

中世紀的黑死病疫情,被後世嚴重高估?

歐洲中世紀時期,又被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當時封建地主割據,結合保守教會的神權統治,科學發展遲緩,自由思想被壓抑。在 1346 至 1353 年中世紀晚期,一場「黑死病」侵襲歐洲大陸,過往歷史學家根據當年政府、教會、民間記載,推斷疫症奪去 30% 至 50% 總人口的性命。不過,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的新研究就推翻這個看法,認為黑死病疫情被嚴重高估。

【北京冬奧】要贏人,先要斷六親

北京奧運快將揭幕,全球數千健兒正進行終極備戰,以及極力避免染疫,確保順利出賽。很多選手為此「斷六親」、改變訓練方式,甚至停止一切無關比賽的活動。但眼見變種病毒 Omicron 肆虐,本已孤單無助的他們,更添不安和壓力。要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在競技場上充分發揮,成為運動員的最後以及最大挑戰。

為何湯加只准「非接觸式」人道援助?

太平洋島國湯加自本月 15 日火山爆發以來,澳洲、紐西蘭等國持續提供援助。疫症繼續肆虐全球,湯加此前只有 1 宗輸入個案、零本地傳播,令人擔心帶著善意而來的援助者,會同時將病毒帶入湯加,日前便傳出一艘來自澳洲、駛往湯加的軍艦救援船上有 29 名船員染疫。不過,平衡救災及防疫需要的湯加,亦有其一套非接觸式接受人道援助的方法。

健康一體:撲殺動物以外的防疫模式

近日,香港一名寵物店職員感染 Delta 變種病毒,政府其後為店內動物進行病毒測試,發現當中 11 隻倉鼠呈陽性,於是以防止病毒變種為由,決定撲殺約 2,000 隻倉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讚揚政府行動「重要、果斷及明智」,但很多市民就認為手法殘忍。其實,這類以撲殺動物抗疫的做法,在學術界一直飽受爭議,有科學家認為沒有足夠實證說明成效。

【派對門】約翰遜陷下台危機,誰可接任英揆?

如今英國已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對 Omicron 近乎不設防,但首相約翰遜近日卻被揭發,前年曾經邀請過百人參加首相府派對,疑觸犯當時自己制定的嚴格封城令,有保守黨議員正策劃不信任動議。有英國傳媒認定,約翰遜將撐不過今次政治危機,已在推測接任首相人選。

失敗的氣泡:越南工廠篇

越南工業區近月爆疫,為全球運動鞋及智能電話供應帶來風險。當地政府已下禁令,要工廠選擇讓工人留在廠區不得外出,或是直接關閉工廠。傢具公司 Truong Thanh Furniture 就選擇前者,幾個星期以來,倉庫內 200 多名員工都留在工廠工作及生活,極少與外界接觸。但防疫措施難以達至滴水不漏,病毒仍經由送貨司機傳播,「工廠 Bubble」就此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