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還是持續,誰說了算?

A+A-
圖片來源:Artur Widak/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2020 年 3 月 11 日,世衛組織宣佈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事隔兩年,很多人問疫情甚麼時候結束。有人認為這是科學家或政府的決定,有歷史學家卻指出,最終話事權其實在民眾手上。

世衛組織專家委員會每 3 個月便會重新評估,以決定 COVID-19 是否「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緊急應變負責人 Dr. Michael Ryan 接受美聯社訪問時坦言,大流行是否告終,某程度上是種主觀判斷,背後不能單憑確診宗數決定,還有感染的嚴重性和帶來的影響。

雖然不少人認為,世衛宣佈大流行結束,將會是疫情告一段落的最佳指標,但實際上還要視乎各國內部情況。全球都有共識,COVID 病毒幾乎不可能根絕,較樂觀的預測則預計病毒會演變為風土病,而對普羅大眾而言,定義為風土病未必就代表疫情告終。

英國政府早前便把 COVID 定義為「風土病」,解除防疫限制,全面與病毒共存,但調查卻發現,普遍民眾不認為疫情就此終結。牛津大學全球衛生倫理學教授 Patricia Kingori 與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JMU)實驗心理學教授 Ruth Ogden 就合作,在英國全面解封的 24 小時內對英國人進行調查,了解民眾對疫情當下的觀感。

調查以超過 1,300 人取樣,結果顯示,多達 57% 受訪者不認為國家解封代表疫情結束,只有 28% 相信疫情已隨之告終。相信疫情結束的少數受訪者,以年輕男性居多,大部分坦言過去經常沒嚴格遵守防疫規定。對於政府解除限制,約莫有 40% 認為是務實的決定,不足 25% 認為決定合乎道德。

這是一門社會學課題?

雖則數據顯示,近半數受訪者相信,疫情是否告一段落要交給科學家決定,只有不足 5% 相信由政府話事。但按歷史而言,真正決定疫情是否結束,其實視乎社會反應本身,假如民眾持續恐慌,沒有政策限制仍繼續自我防疫,那麼疫情作為社會事件還遠遠未為結束。說到底,這是社會學而不只是流行病學的課題。

歷史學家 John M. Barry 在論著 The Great Influenza: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 指出,1918 年西班牙流感主要有 3 波疫情,在全球造成 5,000 萬人死亡,他認為整場疫情結束的分水嶺,在於「民眾不再關注疫情」。

當年西班牙流感之所以不再為公眾關注,部分是由於病原體毒性減弱,喪失引發致命肺炎的能力,有點類似 Omicron 變種,絕大多數感染只屬輕症,時至 1921 年,流感死亡人數已回復大流行前的水平。另一位歷史學家 Marion Dorsey 接受美國科普雜誌 Scientific American 訪問時指出,當時還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傳媒愈加關注戰後重建問題,同樣加快社會轉移視線。

在 Barry 看來,COVID 病毒的變種與西班牙流感相似,樂觀的話,病毒殺傷力可望愈來愈低,但他認為相比起西班牙流感,COVID 將更難被歷史遺忘。「畢竟在 1918 年染病死亡,實在司空見慣,民眾對此有一定經驗」,在現代社會卻是罕有災難,如今已對社會造成深刻而持久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