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

A+A-
2017 年 5 月 15 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及時任阿根廷總統馬克里等領袖,出席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圖片來源:Zhang/Pool/Getty Images

所謂一帶一路,西方輿論長期認為,這只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

原版的「馬歇爾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斥資贊助推動戰後歐洲重建的復興大計。

一聽見這種比較,你就明白西方的所謂「觀察家」是一群幼稚園學生。

馬歇爾計劃另有原因:其時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慘勝,歐洲滿目瘡痍,美國太平洋戰爭歷劫歸來,要送錢重建振興全球經濟。一來為了美國自己的利益,二來確實也有修復西方文明之意。

中國的「一帶一路」動機與「馬歇爾計劃」完全不同。首先,中國要恢復「萬邦來朝」的所謂漢唐國際盛世。「一帶一路」希望重塑中國古代「朝貢國」體系,東京大學東亞國際關係史教授川島真認為:中共參考 19 世紀以前以華夷思想為軸心的朝貢、策封關係,研究是否能用於現在開始的外交。

「朝貢文化」是指中國的鄰近國家派遣使節前來奉獻貢品,接見使節的中國皇帝,回贈比貢品更華貴的物品,讓使節帶回國 ,以顯恩德。

「朝貢」體制是確認彼此的上下關係,也就是中國儒家的「君臣父子」秩序,通過貿易和送贈禮物向外擴散。

「馬歇爾計劃」並無規定美國是宗主,歐洲必需是美國的從屬。西方文化並無「君臣主僕」的倫理意識。雖然英國自知帝國沒落,準備將權力向美國讓出,但英美之間的關係微妙,同樣是英語國家,因此「馬歇爾計劃」很成功,除了令歐洲復甦,也因麥克阿瑟在日本重寫憲法,快速將日本納入戰後西方體系,形成美日歐的強大同盟,在冷戰中對抗蘇聯。

而美日歐同盟之間,另有一個「英語國家同盟」,亦即今日輪廓漸見的「五眼聯盟」:英美加澳紐自成另一世界。

一旦歐洲的盟友對美國有了離心,要依賴英國的槓桿作用,將五大英語國家箍緊,成為盟中之盟。

此外,英國雖然交出世界霸權,卻暗中還另組英聯邦。英聯邦的結構當然比「五眼」鬆散,但至少還有新加坡、澳洲、加拿大,還有非洲若干國家,必要時也成為第三層安全網。

「馬歇爾計劃」有清晰的範圍與目標。例如:歐洲就是歐洲,不會旁及北非的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中國的「一帶一路」卻隨時搬龍門改路線,由當初成立聲稱的 65 個國家,愈來愈多,並另伸出一條「北冰洋絲綢之路」。心血來潮,看見北冰洋的能源,也可與非洲一樣加以開發,「一帶一路」由兩條變成了三條。

「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無法相比,因為戰後的美國,無論能源與金錢,都是可向大西洋彼岸輸出的單程路。

「一帶一路」形成南海危機,而危機又產生與澳洲的緊張關係。武肺病毒卻又因「一帶一路」向全球散播。加上中國經香港向西方各國的航運轉班,病毒在全球火速蔓延,確實以香港這個「國際城市」與「一帶一路」一點多線的基建硬件有關。

「馬歇爾計劃」也沒有那麼多爛尾工程。肯雅坦桑尼亞就宣佈取消貸款開發計劃。在馬六甲鋪設的單軌列車發生過意外,曾棄置停駛多年。如此大小的半途挫折,因為「一帶一路」的網絡涵蓋的地緣政治複雜而多元,更眼花瞭亂。相反當年「馬歇爾計劃」資助的歐洲政治結構簡單,只涵蓋的西歐,本來是民主社會,同屬基督教文化。馬歇爾計劃三數年之後,美國即可抽身,由歐洲自行發展。馬歇爾計劃不會令美國泥足深陷,反而一加一等於三,鞏固西方經濟與文化基礎,跟蘇聯的共產主義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