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與俄烏戰爭,為世界帶來極為嚴峻的經濟衝擊,部分發展中國家尤甚。與中共關係密切、一帶一路的堅定參與國 —— 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同樣深陷債務危機,其中斯里蘭卡更在 5 月初爆發連日大規模騷亂。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刊登編輯評論,分析是次南亞經濟危機。
巴基斯坦
|共32篇|
美巴關係:相見如同陌路人?
巴基斯坦人口超過兩億,是世界第二多穆斯林的大國,而且是擁有核武的軍事強權,位處中亞和南亞交匯,扮演重要的地緣政治角色。過去,巴基斯坦與美國關係密切,美國會利用當地的軍事基地支援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事。可是,兩國近年愈走愈遠,俄烏戰事爆發時,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更身在莫斯科,「東亞論壇」評論就指,兩國已相見如同陌路人。
在印度,支持巴基斯坦板球隊也是罪
在印度,球迷支持愛隊隨時有可能被定罪。印度在 T20 板球世界盃首場比賽對陣巴基斯坦,來自北部城市烏代浦的教師 Nafeesa Attari 透過直播見證巴國以 10 分差贏得比賽,她在 WhatsApp 動態慶祝巴方獲勝,數天後即被警方逮捕及關押。比賽期間,亦有幾名像 Attari 的印度穆斯林因支持巴基斯坦隊而被捕或拘留,引起社會對當地言論自由受限的憂慮,觀察員更認為,此乃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針對國內穆斯林的最新武器。
【流亡他方】讓世界異見者圍爐的酒吧
在家千日好,誰想棄故鄉?無奈忠言逆耳,有些當權者又聽不得真話,迫使異見人士拋下一切,遠走他方以保性命。巴基斯坦知名記者 Taha Siddiqui 便因得罪軍方而逃至法國尋求庇護,作為流亡者,他深明那種孤單、不安和憤慨,去年初就在巴黎開了一間酒吧,讓來自全球各地的同路人聚首一堂,暢所欲言,當中包括才剛逃出喀布爾、脫離塔利班威脅的阿富汗記者。
沒有學生會的大學:巴基斯坦的軍政府惡法
如果難以想像大學沒有學生會,我們不妨放眼巴基斯坦,當地軍政府在 37 年前取締所有學生會至今,但凡學生入學都必須宣誓承諾不會在校園內「搞政治」。名義上,禁令是要讓校園遠離政治,實際上卻是放任親政府勢力在校內為所欲為,令校園暴力猖獗,教育質素每況愈下。
與塔利班會面:關乎中國穩定的瓦罕走廊
塔利班接管阿富汗之前,曾經與中國官方會面示好,輿論因此認為塔利班上台將有利中國。「外交政策」雜誌報道卻提醒,兩國接壤的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為昔日絲綢之路重要路段,可直達阿富汗的心臟地帶,但這段地勢狹長險要的地帶,卻可成種族衝突與恐怖分子溫床,當地局勢的安穩才是中國利益的關鍵。
【阿富汗易主】回顧 90 年代塔利班崛起之路
8 月 16 日,塔利班佔領總統府,代表正式重掌全國控制權,世界各國正密切注視當地事態發展。1996 年塔利班也曾經入主喀布爾,並施行一系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措施,但 2001 年 10 月展開的美國阿富汗戰爭,以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把其趕下台。到底塔利班在 90 年代是如何崛起?
陶傑:善人遇害 真相何在
印度新聞攝影名記者西迪奇(Danish Siddiqui),7 月中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邊境,採訪政府軍和巴基斯坦的戰鬥中,遭到塔利班拘獲,殘酷處以私刑後殺害。
陶傑:美國以進為退,捨阿富汗圖印度
舍曼一離開中國,中國外長即在同一地點會見塔利班。
以巴戰火如何撕裂美國民主黨?
在以巴問題上,歷屆美國政府總是毫無懸念支持以色列,拜登亦不例外,重申「以色列有權自衛」,但取態卻導致民主黨空前撕裂,自由派與左翼大肆抨擊拜登過分親以,沒有貫徹捍衛人權的立場。沒有杜林普作為共同敵人,以巴戰火竟暴露出民主黨的重大意識形態分歧。
【Soul Monday】巴基斯坦駱駝圖書館
疫情大流行期間,巴基斯坦俾路支省(Balochistan)的學校被迫關閉。當地教育工作者就想到以駱駝背起書籍,為孩童提供流動圖書館服務,成為該國最窮困地區的教育救命繩。
李衍蒨:偽.木乃伊兇殺案
此發現引起了各界不同媒體的討論及熱話,因為伊朗此前未曾挖掘出任何屬於波斯皇室的木乃伊及遺體,這使伊朗及巴基斯坦有意爭奪木乃伊的擁有權,在某程度上掀起了外交風波。
抵抗民族壓迫:孟加拉獨立戰爭 50 周年
1971 年 3 月 26 日,東巴基斯坦的人民開展獨立戰爭,歷時 9 個月。巴基斯坦軍隊肆意屠殺、強暴平民,造成數以百萬計人死亡,是冷戰時期最血腥的種族滅絕事件之一。最終在印度軍事介入下,東巴基斯坦人民取得勝利,在 12 月 16 日正式宣佈獨立,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武裝、綁架、自殺式襲擊:旨在將中資趕出巴基斯坦
位於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省(Balochistan)多年來均有分離主義活動。近年俾路支解放軍等民族武裝力量針對政府的武裝衝突減少,然而「亞洲時報」報道,2018 年起,當地民族主義組織之間,興起反對中國等外部勢力干涉俾路支事務的思潮,並開始改變行動方向,轉為針對中國國民及其利益發動襲擊。
伊斯蘭版「權力遊戲」:土耳其憑電視劇征服中東?
當「韓流」橫掃東亞之時,一股「土流」正席捲中東,造就土耳其電視節目外銷量穩佔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高成本製作的長篇歷史劇「帝國崛起:埃爾圖魯爾」,更被譽為伊斯蘭版「權力遊戲」,近年在伊斯蘭世界掀起熱潮,內容卻被指承載土耳其重建霸業的野心,遭遇部分阿拉伯國家禁播抵制。
一國一制下,克什米爾自決運動將到尾聲?
正當全球注視「港版國安法」之際,印度克什米爾同樣步入歷史關口。印度為取得克什米爾「全面管治權」,去年撤銷其自治地位,近月更借防疫之名嚴加鎮壓,接連有年輕人遇害,鐵腕手段被批為國家恐怖主義。有學者憂慮指,克什米爾自決運動正步向最後存亡關頭。
強力宣傳工具:地圖
面對政治爭議,許多國家都愛打資訊戰,大肆宣傳自己的德行和對方的醜陋,以爭取人們支持,同仇敵愾。於是政治變得無處不在,經濟、體育、藝術、遊戲、教育等皆有政治的身影,當中還包括了:地圖。
【Soul Monday】用手語點餐失聰者餐廳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Islamabad)有一間特別的快餐店,店主和店員均為失聰人士,菜單和牆上分別印有代表食物編號和英文字母的手語。想要點餐,直接指明菜式不是不可,但「入鄉隨俗」,用手語交流的話會顯得尊重和窩心。
一件「控訴警暴藝術品」的下場
巴基斯坦藝術家 Adeela Suleman 的藝術裝置入選今屆「卡拉奇雙年展」,但她的作品「卡拉奇的殺戮場(The Killing Fields of Karachi)」在上月底先被查封再遭破壞。大批市民及藝術家對此憤怒,他們猜測背後原因只有一個:展覽控訴警察濫殺平民,於是被當局施壓強行滅聲。
彈弓政治史:作為現代抗爭象徵的原始武器
在現代的抵抗運動中,抗爭者經常投擲俯拾即是的石頭及磚塊,甚至配合原始的彈弓提升威力。有法國雜誌文章分析,彈弓雖然未必改變到政治現實,但卻體現人民百折不屈的自主抗爭精神;在武備精良的鎮壓機器面前投卵擊石,亦曾經為抗爭運動贏得國際同情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