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人在非洲,顯露各國民主與獨裁的差異

A+A-
俄塞俄比亞的中國及當地工人。 圖片來源:Per-Anders Pettersson/Getty Images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一帶一路的地方也有中國工人,非洲多國的基建項目更是有很多中國工人。中國記錄顯示,派往世界各國從事基礎建設工作的中國公民,從 2002 年的 7.9 萬人,增至 2019 年的 36.8 萬;當中約 4 分 1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3 分 1 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然而學者 Pippa Morgan 與 Andrea Ghiselli 指出,非洲的民主或專制國家,對大量中國工人的接受程度不一。

日前中國外長秦剛訪問埃塞俄比亞,強調中國在非洲,是著眼提升非洲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並強烈否認令非洲陷入「債務陷阱」。崑山杜克大學政治學講師 Morgan 及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助理教授 Ghiselli,在學術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中國派出大量公民到外地參與建設,成為中國與非洲,以至世界各地經濟交往中,最具爭議的其中一環。因為中國工人往往備受「搶走當地人工作機會」的批評,而且他們更願意長時間工作、接受更少休息日,降低一個地方的勞工標準,產生勞動文化衝突。

阿爾及利亞新阿爾及爾大清真寺(Djamaa el Djazaïr)項目的中國工人。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一直反駁外界指其「犧牲當地就業,將大量本國工人帶到非洲」的說法;而在非洲從事建築工程及其他工廠工作的中國工人,人數已從 2015 年 263,659 人的高峰,逐步下降至 2019 年的 182,745 人。但以往有研究表明,中國企業喜歡帶同工人到外國工作,因為他們需要接受的培訓更少、工作效率更高,且有助避免棘手的勞資關係問題。

無論如何,中國工人可以到外國,最重要的還是基於外國政府批准。二人在去年 10 月發表研究,觀察多達 195 個國家及地區,不同類型的政權,是否更傾向或拒絕讓中國工人在當地工作,抑或迫使中國公司僱用本地員工。他們發現,由於國內工人有可能反對,民主政府更傾向限制中國工人於基建領域的人數,政體更專制的國家情況則恰恰相反。

另外二人表示,非洲不同東道國裡,中國工人數量差異甚大。例如阿爾及利亞長期接受大量中國公民參與其基建,反之雖然中國對加納基建領域有重要影響,但工人相對較少。加納屬於政黨發展活躍、政治轉型成功、擁有獨立司法機構、新聞自由、強大公民社會的民主國家。相比之下,阿爾及利亞政治長期由軍方及執政民族解放陣線(FLN)的封閉系統主導,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從 1999 年到 2019 年一直出任總統。議會縱有反對黨,但也為不透明且舞弊的選舉所扭曲。該國又被批評鎮壓街頭抗議、以法律限制媒體自由及腐敗問題猖獗。

參考「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等官方渠道獲得的數字,截至 2020 年底,中國工人在非人數為 104,074 人,其中最多的非洲國家正是阿爾及利亞;依次加上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5 國佔在非中國工人的 46%,單是阿爾及利亞就佔 17%;加納僅 2,307 人。中國工人有時會被批評搶走非洲當地人飯碗,但文章強調,東道國的意願非常重要,且事實上她們有能力確保中國公司招聘當地工人。

二人的研究認為,民主國家政府在確保建設項目能創造當地就業機會的問題上,面臨更大壓力,因為反對派團體可以利用外國工人在本國就業的情況,激起人們對政府的不滿。儘管項目完成時間可能更慢,民主國家政府更有可能迫使中國公司在當地招聘員工。文章舉例,加納兩大主要政黨均面臨壓力,要確保中國建設項目為當地人提供就業機會;政府就在布維水電站(Bui Dam)項目上,與中國水利水電建設簽訂承包協議,規定須有一定比例的勞動力是當地人。

另一面,專制國家政府不用面臨選舉壓力,且建設項目愈快完成,就愈凸顯其「基於績效的合法性」—— 在該國政治中立的外國工人正是好幫手,使本國公民認同政府能把事情辦好。二人認為,中國勞動力正在阿爾及利亞被用於此等政治計謀。縱然該國國內對中國工人也有不滿、促使政府採取措施作限制,但二人指未有措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