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作家收多少稿酬才算合理?美國前雜誌編輯 Terry McDonell 出版的著作談及美國文壇稿酬升跌,指出大文豪海明威曾經憑藉自身名氣,索取雙倍稿酬,雜誌社卻總是滿足其要求,其稿費經常被視為文壇天花板。
出版
|共119篇|
諾貝爾獎「量產器」:英國獨立出版社 Fitzcarraldo Editions
Annie Ernaux、 Olga Tokarczuk、Elfriede Jelinek 以及 Svetlana Alexievich,這些歐洲女作家都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還皆由成立不過 8 年、只得 6 名全職員工的獨立出版社 Fitzcarraldo Editions 發行英譯本。全藍或全白的封面僅得作品和作家之名,但簡約樸實的設計之下,卻是一件件文壇瑰寶。
遇刺作家魯西迪,真的仇恨伊斯蘭教嗎?
小說「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s)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日前不幸遇刺,震驚國際文壇。魯西迪小說被指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1989 年被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下達追殺令。有學者卻分析指,來自印度穆斯林家庭的魯西迪,其實頗為熟識和尊敬伊斯蘭教;霍梅尼則利用追殺令,以挽救自身的政治聲望,事隔 33 年釀成這宗慘劇。
鴻若遠:「憑空而來:伍迪.艾倫回憶錄」—— 荷里活準佛地魔的自嘲與自辯
今時今日在西方文化界和荷里活中,活地亞倫(Woody Allen)雖未至於淪為佛地魔般不能提起的名字,但早已像多年前那一場春夏之交風波一樣,讓人未想忘記,卻不敢提起。
【書展系列】卡夫卡寫出虛無與荒謬,卻畫出別樣的世界
猶太裔德語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以文字描寫現代世界的虛無與荒謬見稱,被公認為 20 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原來他亦曾有過當畫家的抱負,多幅手稿近年重新面世,近月在英美結集成冊。究竟這些藝術作品,與其廣為人知的小說創作有何關係?
【書展系列】公之於眾:出版的根本意義
香港本土出版社「山道文化」被貿易發展局拒絕參加今年的香港書展,於是計劃另起爐灶,與 10 間獨立書店及出版社於灣仔 Mall Plus 商場舉辦首屆「香港人書展」。可是在 7 月 13 日,商場業主又以「違反場地使用條款」為由取消租約,主辦單位遂將活動改為網上進行。在這個時局之下,我們也是時候了解和反思出版的根本意義。
【烏克蘭戰爭】戰火中堅持出版的書商
在遭砲火重創的烏克蘭東部城市哈爾科夫(Kharkiv),留守的居民在公園種花、打掃街道,以保持生活如常。據德國之聲(DW)報道,當地一間出版社 Vivat 從未停止出書,甚至重開書店,希望繼續為當地人提供戰時的「精神食糧」。
印度紙貴,危及書目多樣性
根據 Nielsen 的 2015 年書業報告,印度的市場規模約值 39 億美元,預計按年再增 20%。但事隔不到十年,全國人口已近 14 億之多,當地出版商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月物價飆升令成本暴漲,固然令經營更為吃力。惟業界人士警告,書商亦因而愈發保守審慎,逐漸喪失書目多樣性(bibliodiversity)。
廉價怪談:鬼怪故事如何提高維多利亞時期識字率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到了,除了參加化妝派對,有人會選擇與朋友一起看驚慄片、講鬼故應節。從古到今,鬼魅傳說為無數藝術家、文學家提供了創作靈感,但卻總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甚至覺得情節會教壞兒童。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為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廉價怪談(Penny Dreadfuls)平反,指其能夠激發小孩的閱讀興趣,推高識字率。
【Soul Monday】在日韓之間,以書本搭建橋樑
以聚集眾多書店、出版社而聞名的東京神保町,有間名為 CHEKCCORI、以韓國為主題的 book cafe,提供約 3,500 本韓文書及約 500 本日文書,從繪本、散文集到青春小說,包羅萬有。南韓出身的店主金承福相信,比起空叫「日韓友好」,好書更能讓人拉近距離,而她和一批喜愛兩國文學的書友,正是最佳範例。
【?晒頭】巧妙地偷書稿,所為何事?
近年,不少不法之徒寄送釣魚電郵至圖書業界各類型的作者、代理及編輯,為的是騙取作品原稿,但騙徒既不會將作品轉售圖利,也不會將之公開上網。偷書稿賊犯案動機不明,使得出版業大感困惑,也難以防範。
【「美麗新世界」書摘】野人保留區的衝擊
「是的,而文明就在於消毒。」伯納德用諷刺的口吻接話,以基礎衛生睡眠學習第二講來幫她作結。「但那些人從來沒聽過吾主福特,而他們尚未開化。所以就不可能……」
【「美麗新世界」書摘】電擊嬰兒
書與巨響,花和電擊 —— 這些配對已經難堪地在嬰兒的心中結合起來;類似的課程重複兩百次以後,連結將牢不可破。人接連起的事物,自然界無力能將其打碎。
中國獨立出版商,如何在夾縫中求存?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圖書出版市場;只是規模龐大,市場自由程度則另作別論。即將在 8 月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防疫之名,僅限中國的出版商現場參與。「經濟學人」報道指,單是主辦方中國出版集團,已擁有 580 家國營出版公司中的 40 家,這些公司正主導著中國 150 億美元的圖書出版市場。但在出版市場受嚴格控制的環境下,仍有獨立出版商在夾縫中生存。
書展不是散貨場:法蘭克福書展何以引領世界潮流?
對很多香港人而言,書展就是買補充練習、平買新書的大好機會,但其實成功的書展,不應只是書籍的散貨場。擔任法蘭克福書展主席 25 年的衛浩世(Peter Weidhaas)強調,成功的書展必須是文化與市場共生,兩者互相協調。其任內憑藉敏銳的文化觸覺,率先為每屆書展設定展覽主題,邀請海外作家和出版界交流,向歐美文壇引介無數滄海遺珠,使得法蘭克福成為全球書商的「聖城」。
共產鐵幕下的書展:讀者、書商與國安部門的角力戰場
書展,看似是尋常不過的文化活動,對共產鐵幕下的東德人而言,卻是窺探世界的僅有窗口。在東德舉行的萊比錫書展,讀者會組團抄錄西德書籍,甚至冒險偷書;部分西德書商熟視無睹,故意讓書籍流入東德;國安部門則派秘密警察滲透,令書展成為文化冷戰的攻防最前線。
BookTok 重新推動的青少年閱讀風潮
港人「敬而遠之」的抖音(TikTok),已是歐美青少年離不開的社交平台。特別是疫症期間,大量用戶分享讀後感及推薦書目,自去年夏季形成了 BookTok 現象。附有同名話題標籤的影片,觀看次數合計超過 126 億。影響力之大,足以把舊書重新推上銷量榜,亦令新晉作家受到注目,連業界也視為風向標。但要獲得垂青,除了好看,還要「好喊」。
【編輯之前】現代審查制的開端:15 世紀教廷
香港「蘋果日報」結業,成為第一所因香港新時代而倒閉的媒體機構,有評論認為事件遠超一家媒體被政治打壓的層次,憂慮未來香港的新聞審查只會更加猖獗。中歐大學媒體學家 Marius Dragomir 在 2019 年曾發表研究,爬梳專制國度下的出版審查史,現代資訊審查的歷史甚至來得比新聞報業來得更悠遠。
有史以來的「愚蠢」審查制度
1930 年,反戰名著「西線無戰事」改編電影上演。電影同年來到德國放映時,觀眾只能在大量警察在場下觀影,12 月更遭最高審查委員會撤銷放映許可證。翌年,電影經大量刪節及審查才得以在「特定群體與非公開活動中放映」;1933 年希特拉上台後,該片便遭全面禁播。今天,不少國家對發行電影均有一套審查制度,雖然不能與昔日德國的審查制度相比,但美國德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Jonathan Rose 認為,人們亦應注意審查制度愚蠢而令人無法接受的一面。
【我的奮鬥法譯本】Fact Check 希特拉的謊言
近日,法國重新出版納粹獨裁者希特拉自傳作品「我的奮鬥」(Mein Kampf),新版本為正視聽,加入大量注釋,以拆解獨裁者的謊言。透過專家分析及新的翻譯,讀者可以基於史實,及帶著批判角度審視這本充滿仇恨、反猶太主義意識形態的危險著作,並了解到原文其實有多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