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無名:久被低估、忽視、冷待的文學翻譯

A+A-
法國里昂的 Le Passage 書店標示出擺放外國文學作品法譯本的區域。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早前加拿大譯者 Yilin Wang 指控大英博物館舉辦展覽時,未經授權下使用她就秋瑾作品的英語翻譯,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業內人士卻早知此乃常態。他們強調,翻譯作為一門專業甚至藝術,需要花上很多心血和時間,長久以來卻被當作事後添筆,常在文學及出版過程遭受忽視,欠缺應有的認可、尊重甚至報酬。

Wang 便指,館方僅說盜用是「非蓄意人為錯誤」、已刪涉事翻譯部分,並會支付 150 英鎊,認為此道歉空洞,要求完整交代事件。這位翻譯家、詩人兼編輯表示:「我譯一首詩所需時間,足夠我以英語寫一首詩。我要花很多功夫來研究詩人、他們生活的時代,以及採用的文學形式,再找出創意方式,用英語傳遞他們作品的精神。中國古詩有很多文化用語、古文發音,文法和句子結構亦和英語截然不同。」她重申:

尊重譯者的勞動非常重要,他們的存在常在出版界和學術界被抹去。不少出版商未有把譯者的名字印在封面,一些書評人忘記提及譯者。這種事如今仍在發生。

歐洲文學翻譯理事會前主席 Shaun Whiteside 認為,這次是「譯者被忽視或被當作後話的可怕例子」。他強調:「翻譯並非憑空產生,譯者如同任何作者,應該獲得版權、版稅、恰當的認可和報酬。」英國雅息特大學翻譯高級講師 Richard Mansell 亦指有「很多藉翻譯獲益的例子」,包括對意大利詩人 Francesco Petrarca 作品的早期翻譯,將十四行詩傳入了英國,以及欽定版聖經帶來數百種英語表達方式。

美國翻譯家 Jennifer Croft 則用行動來捍衛專業。她所翻譯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Olga Tokarczuk)小說 Flights 英譯本獲得 2018 年國際布克獎,如今她堅持要將其姓名印在書封才接譯案。「不具名的做法,非但不尊重我,也不尊重讀者。他們理應知道是誰選用自己將會閱讀的文字。」這類抗議聲音發展成一場運動,促使英國大型出版社 Pan Macmillan 作出承諾,今後會在書籍封面註明譯者之名。

翻譯工作者強調,他們需要查閱的不只是字典,還有作者及作品的相關資料,再以另一種語言傳達文本的精神。 圖片來源:Anna Gawlik/shutterstock

翻譯工作者協會聯合主席 Rebecca DeWald 亦倡議提高同仁的存在感。「人無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事物。若你不知道一本書是由一個人翻譯而成,你甚至不會開始去想翻譯文本的思考過程,以及製作譯本的工作量有多大。」她認為,圍繞 AI 翻譯的爭論象徵了這類誤解。「即使是兩種最相關的語言,也不存在直接的、一對一的等價關係,因此不能簡單地畫成圖表,說這種語言中的 x 等於另一種語言中的 y。」

翻譯及口譯研究院行政總裁 Sara Crofts 強調,翻譯工作者在搭建國家和文化之間的橋樑上扮演重要角色,工作卻總被低估和忽視。惟她指出,這可能是職業本身的性質所致。「一份優秀的翻譯,是讀者甚至不知在看譯本,因此從定義上來說,譯者的作品無法被看見。」

書展推介

今年香港書展,*CUP 媒體決定加點奇想,由毛孩帶路,到香港各處遊玩,尋找香港的僅餘或正在消失的味道。我們希望在 7 月 19 日至 25 日的會展中,讓你見到我們的小小心思,以及大大的動物。

巨大化動物
以可愛動物為主,置身於香港各區地標,定必令人重新閱讀香港。

味緣香港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呂嘉俊,追回從前香港叉燒、打冷魷魚等美食的前世,找出食物來到香港的變遷,從味道寫出香港情。

紙上繁花
非一般的遊記,一場場深度文化之行
與故宮專家同遊中國內陸、日本京都、美國加州、紐約
  • 日期:7 月 19 至 25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地點:灣仔會展 1A-E12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