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共152篇|

書店們:再見事頭婆

2022 年 9 月 8 日,昔日的「事頭婆」終於離開了我們,和菲臘親王一起回到先王的世界。很多香港人都懷念她,因為她在位時的香港,是一個安定繁榮的城市,社會井然有序。不過,事頭婆本身代表了很多很複雜的事物,有很多典型英國人的性格,比如對禮儀的重視和含蓄的幽默感。

鴻若遠:熱浪的解救配方 —— 讓紐約圖書館蔦屋化

天氣酷熱,走進圖書館會是個好選擇,好像地標的紐約圖書館,就有不少遊客進去朝聖參觀。可是其宏偉的結構,有時莊嚴得讓人卻步。因此紐約圖書館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租下正館附近一個商業地段的轉角位置,把圖書館伸延至此,並採用像日本著名的蔦屋及台灣誠品之模式,把圖書館和咖啡室混合一起。

【書展系列】發現下一本新書的方法

去年,美國銷售近 8.27 億本印刷書,創下 NPD BookScan 過去 20 年記錄。但隨著讀者大多在網上買書,推銷沒名氣或新作者的書變得更難。BookScan 去年統計 320 萬部作品中,銷量超過 5,000 冊的不足 1%。出版業傷盡腦筋,希望於網上重現讀者在書店發現新書和意外收穫的體驗。

【書展系列】美國獨立書店「疫市」增長

面對亞馬遜等網上零售商長年強攻猛打,美國的實體書店本就難以生存,疫症爆發後更受封城影響,導致 2020 年銷量跌近 3 成。往後兩年,勞動力不足、供應鏈混亂、營運成本上漲等問題困擾各行各業,但獨立書商不只撐住了,甚至遍地開花。近年全美共有 300 多間新店開張,滿足讀者對於「真人提供真誠推薦」的需求,亦令圖書銷售業變得更為多元。

印度紙貴,危及書目多樣性

根據 Nielsen 的 2015 年書業報告,印度的市場規模約值 39 億美元,預計按年再增 20%。但事隔不到十年,全國人口已近 14 億之多,當地出版商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月物價飆升令成本暴漲,固然令經營更為吃力。惟業界人士警告,書商亦因而愈發保守審慎,逐漸喪失書目多樣性(bibliodiversity)。

紀浩基:實體書最後堅持者的掙扎

有個實體書堅持者好友最近卻找到一個新觀點,就是即使書城存著你的 Amazon 電子書帳戶,其實也受控於一個 big brother,當然你希望 Amazon 雲端系統不對你進行審查,但萬一某個政權施加壓力時,很可能你帳戶中的一些言論激進書籍,就會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候實體書的意義,就是無可取代。

重建加沙書店,以閱讀帶來希望

去年 5 月,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展開長達 11 天的襲擊,期間造成至少 260 人死亡,數千間房屋和商戶被摧毀,包括 Samir Mansour 經營了 21 年、當地最大型的書店兼圖書館。他損失約 10 萬本書及其畢生心血,居民及學童亦失去文化與社區中心。幸有一場國際眾籌助其「浴火重生」,還讓外國善長及本地常客反思,閱讀及書店對他們的意義。

解開禁書封印:東德圖書館的「毒草櫃」

究竟專制政權整肅圖書館後,下架禁書會落得甚麼下場?東德便曾經把禁書封印在俗稱「毒草櫃」的密室,只准部分黨員和學者在館內閱讀。有學者多年後憶述閱讀禁書的神秘經驗;有守衛則借工作便利飽覽禁書,意外得到政治啟蒙,成為知名東德異見分子。

廉價怪談:鬼怪故事如何提高維多利亞時期識字率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到了,除了參加化妝派對,有人會選擇與朋友一起看驚慄片、講鬼故應節。從古到今,鬼魅傳說為無數藝術家、文學家提供了創作靈感,但卻總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甚至覺得情節會教壞兒童。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為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廉價怪談(Penny Dreadfuls)平反,指其能夠激發小孩的閱讀興趣,推高識字率。

抵擋暴政進擊,他們建了一座秘密圖書館

知識從來都是暴政的眼中釘,焚書坑儒是他們的統治技倆。敍利亞內戰期間,當知識分子流亡或被捕、政府對反抗城市狂轟濫炸,有市民就曾經合力在瓦礫搜救書籍,在地下室建立一座秘密圖書館,以閱讀尋求思想自由,維持城市的文化水平。資深法國記者米努依(Delphine Minoui)著作「私運書的人:敍利亞戰地秘密圖書館紀事」記載了他們的故事。

在亂流下閱讀:摩蘇爾書城唯一的書店

書本可以讓人增長知識,啟發思考,幫助人立身處世。在亂世之下,人們更需要閱讀以調整思緒,但閱讀卻可以變得十分奢侈。伊拉克摩蘇爾堪稱一代名城,是亞述古國的首府和知識重鎮。可是摩蘇爾近年飽受戰火推殘,2014 年一度被伊斯蘭國佔領,到 2017 年才被收復。摩蘇爾的古街納傑菲(Najafi)昔日是當地的文化中心,到今天就只剩下一間名為 Maktaba al-Sham 的書店。

共產鐵幕下的書展:讀者、書商與國安部門的角力戰場

書展,看似是尋常不過的文化活動,對共產鐵幕下的東德人而言,卻是窺探世界的僅有窗口。在東德舉行的萊比錫書展,讀者會組團抄錄西德書籍,甚至冒險偷書;部分西德書商熟視無睹,故意讓書籍流入東德;國安部門則派秘密警察滲透,令書展成為文化冷戰的攻防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