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從何談起?

A+A-

「壓」字最常見的意思,就是由上向下施加重量。而另一種意思,則是以權威、武力使人屈服,在 1930 年代舊報章國際新聞標題中,就常見「壓力」一詞,例如謂「英報建議對日施壓力」。本來壓力是描述的用詞,沒有感覺可言。後來,憂愁與緊張心情,就漸漸以「壓力(或精神壓力)」一詞代替了。

「壓力」從何時起成為心情呢?「壓力」的新意義,源自匈牙利內分泌學者 Hans Selye 研究文章。在 1930 年代,Selye 曾經做過實驗,從動物各器官中抽出汁液,將各汁液注入老鼠體內,觀察這些汁液如何改變老鼠體內的荷爾蒙分泌。結果發覺,各種注射液都令身體內分泌系統有相同的反應。這些反應與徵狀,Selye 稱之為「壓力(stress)」。

「壓力」自此開始有新意義,這些內分泌系統的「壓力」,Selye 在實驗時只知是由注射物而來,但過了幾年之後,Selye 出版  The Stress of Life 一書時,指這些引起壓力的「毒素」,有可見者例如傷口或重病,也有無形者,例如匆忙過馬路時的感覺。「壓力」就如打呵欠或眨眼般自然,並無好壞之分。若然憂愁,或心情緊張,或抱恙不適,體內的內分泌,自然就有「壓力」的徵狀,而「壓力」的徵狀若過重,則能令人生病。「壓力」的新意義,彷彿是醫學家的新發現,因而令人心生新的恐懼,結果,這個辭彙的新意義廣傳世界各地,而 Selye 也成為行內的明星了。

從此以後,人的感覺因「壓力」有新意義,所以人之常情,也有新的描述方式。例如:「之前趕工令員工太勞累,老闆將聘請新員工,以分擔工作。」這句話,就有了新的「西醫版本」:「之前趕工令員工承受太大壓力,老闆將聘請新員工,以紓緩員工壓力。」

憂愁、勞累、焦慮、心情緊張種種感覺,本來沒有大小高低標準,但化作「壓力」之後,大小高低就彷彿能化成數量、能以儀器測量,甚至如斤兩般,有量度單位。有了量度標準之後,自然就有控制「壓力」大小的方法,這些方法稱為「壓力管理術」。「管理術」集民間療術、自然療法、書畫表演藝術、心理學、西藥於一身。

若然看過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書,讀本文至此時,也許不禁想起傅柯某幾部名作。人之常情,民間古老常識,彷彿又化成卡夫卡筆下的「城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