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

|共171篇|

書店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昆德拉逝世,令人回想他的小說中豐富的主題,這些主題也反映了昆德拉在生命不同階段中關注的問題。最初的「玩笑」、「可笑的愛」以玩笑對抗極權,「笑忘書」梳理極權生活下的笑與遺忘:80 年代發表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則關注存在的輕與重,也涉及到同時存在於極權與民主社會的媚俗問題。爾後,昆德拉一直從中擴展他的小說母題,比如「賦別曲」、「不朽」、「身份」等。到了封筆之作「無謂的盛宴」,昆德拉告訴我們,只能把荒誕狂暴的世界當成無意義般忽略。

【美國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傳記為何如此難寫?

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是最近全球影壇焦點之一,但無論電影如何出神入化,背後還是多得全長 721 頁的原著得獎傳記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這部巨著花費足足 4 分 1 個世紀才完成,何解書寫「原子彈之父」的人生會是如此艱難?

「小王子」源起:跨越撒哈拉沙漠的飛行員

聖艾舒比尼(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小王子」可說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不少讀者都曾沉醉於飛機師和小王子的對話,從而領悟出人生觀。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作專題報道,講述北非撒哈拉沙漠一條曾經高危的空郵航線,以及無數往返歐非的飛行員,如何啟發出書中世界。

K-Literature:西方出版業界也吹韓風

自韓江的「素食者」在 2016 年獲得「國際布克獎」,韓國文學得以在英語世界嶄露頭角。今年再有千明官的處女作「鯨」入選這項大獎,令文學韓流(K-Literature)再向世界推進。歐美出版商陸續發行韓語小說的英譯本,而且反應不俗;讀者們亦開始發現,這些故事非但有趣,還反映時代和社會變遷。

日本出版業奇景:圖書市場慘淡,繪本仍能大賣

日本的閱讀風氣盛極而衰,五花八門的娛樂取代了翻書之趣,即使疫情曾令學習參考書銷情高漲,如今亦已大不如前,整個圖書市場更是愈趨慘淡。但在出版業不景氣、社會少子化之際,唯獨繪本作品持續熱賣,書店的童書區域亦見充實。商業類網媒「東洋經濟 Online」近日以專題報道,探討這個「奇景」。

Hong Kong Infosphere:當小眾遇上小眾 學術和獨立出版的距離

談及香港的獨立出版,大家隨即會想到近年的蜂鳥、紅出版,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 —— 水煮魚文化或是香港文學館,甚至是已經一書難求的素葉出版社。獨立出版社的自由度高,可以出版的面向也相當廣闊,今天想談談獨立出版社那些較為學術的書籍。

遲還百年的書

美國麻省新伯福免費圖書館日前指出,該館館藏、由著名蘇格蘭物理學家占士麥士維撰寫的「電學基本論」(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Electricity)於 1904 或 1905 年被借出後,終於在上月歸還,整整遲了近 120 年。館長慶幸這本百年古書獲得愛護,也希望紙本書能永遠流傳。

ChatGPT 最「喜歡」讀甚麼小說?

不少人試用 ChatGPT 時,都嘗試委派各類刁鑽任務,其中常見的是叫 AI 模仿某人文筆。實驗結果有的幾可亂真,有的只見毫無個性的詞彙堆疊,背後與訓練 AI 的數據庫息息相關。有研究團隊就嘗試逆向追溯機器學習的材料,結果發現 GPT-4 對某些名家、某類型小說有特別偏好。究竟哪些作品叫 AI 倒背如流?這又會如何影響 AI 的世界觀?

譯者無名:久被低估、忽視、冷待的文學翻譯

早前加拿大譯者 Yilin Wang 指控大英博物館舉辦展覽時,未經授權下使用她就秋瑾作品的英語翻譯,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業內人士卻早知此乃常態。他們強調,翻譯作為一門專業甚至藝術,需要花上很多心血和時間,長久以來卻被當作事後添筆,常在文學及出版過程遭受忽視,欠缺應有的認可、尊重甚至報酬。

書店們:Beyond

黃家駒及 Beyond 其他成員,在充斥商業化流行音樂的香港社會曾掀起不少波瀾,除了流行曲常見的愛情題材外,他們的歌曲也講親情、理想、種族平等、歷史等,彷彿一股反潮流,也提醒了我們: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既源自生活,其題材也可以很廣泛,從一人的愛恨到親情、社會、家國,甚至人類、世界。以下節錄 3 本有關「Beyond」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metoo

因為早前民進黨內一宗性騷擾事件,令台灣掀起一股 #metoo 潮,很多受害者紛紛公開多年前受性侵、性騷擾及性別不尊重的經歷,被針對者涉及政黨、媒體及娛樂圈不少名人。隨着 #metoo 運動持續發酵,令人們不得不審視性別的權力關係,並反思性別關係的本質。然而性別一向都與某種社會禁忌相關,究竟 #metoo 所受到的關注,會帶來個人權利的提升,抑或讓社會重新接受傳統家庭倫理?以下節錄 3 本有關「#metoo」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不一樣的藝術家

近日,一代大畫家黃永玉逝世,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侄,都來自湘西少數民族鄉村。作為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除了國畫外,他的木刻版畫既吸收西方及蘇聯現代風格,又充滿濃郁的農村風情,並以少數民族為題材,例如早年成名的畫集「阿詩瑪」。黃永玉作品及其人,都作風大膽、率性坦誠,文革時曾因畫睜一眼閉一眼的貓頭鷹而被列為「黑畫」,早前為中國郵局設計藍色兔子作為癸卯年特種郵票畫稿,也被網民責難為「妖裡妖氣」。這次我們懷念這位藝術大師,以下節錄 3 本有關「不一樣的藝術家」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做鴨

十年前巨鴨首度訪港,近日再次來訪,多少給香港人帶來一點驚喜。巨鴨由荷蘭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創作,初訪時群情洶湧。這次巨鴨偕同伴雙雙暢遊維多利亞港,自 6 月 10 日開始停駐在維港海面,供市民參觀。大家對巨鴨褒貶不一,但對藝術家 Florentijn Hofman 來說,其實已達到其目的﹕讓觀賞者的自我在大作品前消失,從而重獲自由。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做鴨」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Hater 與牠們的產地

現今呢個社會,一出少少名就會有人針對你,有 YouTuber,有 Blogger,有 Busker,有 Superstar,自然也會有 Hater,明的留言柴台,暗的中傷報寸。Hater 好像防不勝防,但又好像宿主和寄生物的關係一樣,宿主就是 Hater 的產地。這次我們來談談 Hater。以下節錄 3 本有關「Hater 與牠們的產地」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Hong Kong Infosphere:在離散時代,一種去中心化的圖書館模式

我們成立「港書館」,是要表達一種與香港文化保持聯繫的渴望,同時也為在英國生活的港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共享地。通過這個平台,港人不僅可以保持對正體中文書籍的接觸,還能與其他移英港人分享書籍資源,加強社會凝聚力和文化交流。

書店們:維園家鄉市集

每年 6 月,人們總會在維園裡集會,揮灑汗水和記憶。解封後第一個 6 月到了,這次有 26 個同鄉社團,於 6 月 3 日至 5 日在維園舉辦「家鄉市集」活動,歡迎市民到場品嘗家鄉美食、欣賞舞台表演,以及參與攤位遊戲,彷彿為維園賦予「市集」的新定義,並以「家鄉」的特色,為疫後新時代的香港人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