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演員 Millie Bobby Brown 憑影集「怪奇物語」廣受歡迎,上週再以 19 歲之齡出版首部小說 Nineteen Steps,但新作面世後在網上引起爭議 —— 此書乃由作家 Kathleen McGurl 代筆,書封卻未印上對方姓名。以往也有不少名人請槍當文豪,這類做法是商業買賣,抑或剝削寫手?
書籍
|共156篇|
書店們:搞好搞旺「夜市」
最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官方網誌上,聲言要與商家合力「搞活搞旺」香港的夜市,維持經濟復甦動力。但無論是部分美食博覽參展商,抑或一部分網民,都一致看淡。參展商認為,現在港人均往深圳消費,與其搞夜市,不如以七人欖球會、大型嘉年華推動餐飲業。網民指出,現在香港已無特色食物,有消費能力者不在香港,場地租金又貴,況且發牌制度門檻亦高,致使夜市食物已無法以價廉物美作招徠。這次我們就談談「夜市」。
書店們:北方的水浸
早前颱風杜蘇芮吹襲香港、台灣,在擾攘了數日後,一路席捲華東、華北,直到京津地區,連一向有排水系統的紫禁城也不能幸免。為免京津兩市受災,據說地方政府決定排洪至北京西南方的涿州市,致使當地多人無家可歸。我們不能忽視水的作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水能養育我們,同樣能摧毀我們。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北方的水浸」的書籍。
書店們:芭比海默
近日上映的兩齣電影「芭比」和「奧本海默」,無疑成為大家熱議的「大事」,一大堆被稱之為「芭比海默」的迷因圖因而出現,以芭比的粉紅性感女娃娃造型,配上奧本海默的男性科學家的嚴肅形象,呈現有趣的反差,這也是迷因本身的特質。這次我們就談談「芭比海默」。
有聲書,將成日本出版業救星?
不少人認為年輕人再沒有耐性看書,出版業已成夕陽行業。紙本書雖不如以往受歡迎,但日本出版業界相信有聲書未來或可接力支撐行業,因時下年輕人喜歡聽書多於看書,在聽到喜歡的作品後,他們亦更有可能去看紙本書。
【愛在左右】出書的信仰 呂嘉俊
呂嘉俊做了 20 年的雜誌飲食記者和編輯,直到 2021 年所工作的媒體結業,以個人身份繼續書寫,追溯各種飲食文化的根源。近日,他將其飲食專欄結集成書,決心為香港菜留下更完整、更有系統、更活靈活現的記錄。
書店們:照護與被照護
近期有書店貓因為邁入老年,而讓店員面對各種照護上的問題,另外有網媒製作關於動物照護的影片,也引起網民一番討論,令我們萌生談論照護問題的念頭。以下節錄 3 本有關「照護與被照護」的書籍。
書店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昆德拉逝世,令人回想他的小說中豐富的主題,這些主題也反映了昆德拉在生命不同階段中關注的問題。最初的「玩笑」、「可笑的愛」以玩笑對抗極權,「笑忘書」梳理極權生活下的笑與遺忘:80 年代發表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則關注存在的輕與重,也涉及到同時存在於極權與民主社會的媚俗問題。爾後,昆德拉一直從中擴展他的小說母題,比如「賦別曲」、「不朽」、「身份」等。到了封筆之作「無謂的盛宴」,昆德拉告訴我們,只能把荒誕狂暴的世界當成無意義般忽略。
【美國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傳記為何如此難寫?
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新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是最近全球影壇焦點之一,但無論電影如何出神入化,背後還是多得全長 721 頁的原著得獎傳記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這部巨著花費足足 4 分 1 個世紀才完成,何解書寫「原子彈之父」的人生會是如此艱難?
「小王子」源起:跨越撒哈拉沙漠的飛行員
聖艾舒比尼(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小王子」可說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不少讀者都曾沉醉於飛機師和小王子的對話,從而領悟出人生觀。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作專題報道,講述北非撒哈拉沙漠一條曾經高危的空郵航線,以及無數往返歐非的飛行員,如何啟發出書中世界。
K-Literature:西方出版業界也吹韓風
自韓江的「素食者」在 2016 年獲得「國際布克獎」,韓國文學得以在英語世界嶄露頭角。今年再有千明官的處女作「鯨」入選這項大獎,令文學韓流(K-Literature)再向世界推進。歐美出版商陸續發行韓語小說的英譯本,而且反應不俗;讀者們亦開始發現,這些故事非但有趣,還反映時代和社會變遷。
書店們:關於旅行
自防疫結束至今,原來已 4 個月了。踏入 7 月,夏日炎炎,很多人都趁暑假伊始,紛紛出外旅遊。這次我們就以「關於旅行」為主題,以下節錄 3 本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日本出版業奇景:圖書市場慘淡,繪本仍能大賣
日本的閱讀風氣盛極而衰,五花八門的娛樂取代了翻書之趣,即使疫情曾令學習參考書銷情高漲,如今亦已大不如前,整個圖書市場更是愈趨慘淡。但在出版業不景氣、社會少子化之際,唯獨繪本作品持續熱賣,書店的童書區域亦見充實。商業類網媒「東洋經濟 Online」近日以專題報道,探討這個「奇景」。
Hong Kong Infosphere:當小眾遇上小眾 學術和獨立出版的距離
談及香港的獨立出版,大家隨即會想到近年的蜂鳥、紅出版,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 —— 水煮魚文化或是香港文學館,甚至是已經一書難求的素葉出版社。獨立出版社的自由度高,可以出版的面向也相當廣闊,今天想談談獨立出版社那些較為學術的書籍。
遲還百年的書
美國麻省新伯福免費圖書館日前指出,該館館藏、由著名蘇格蘭物理學家占士麥士維撰寫的「電學基本論」(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Electricity)於 1904 或 1905 年被借出後,終於在上月歸還,整整遲了近 120 年。館長慶幸這本百年古書獲得愛護,也希望紙本書能永遠流傳。
ChatGPT 最「喜歡」讀甚麼小說?
不少人試用 ChatGPT 時,都嘗試委派各類刁鑽任務,其中常見的是叫 AI 模仿某人文筆。實驗結果有的幾可亂真,有的只見毫無個性的詞彙堆疊,背後與訓練 AI 的數據庫息息相關。有研究團隊就嘗試逆向追溯機器學習的材料,結果發現 GPT-4 對某些名家、某類型小說有特別偏好。究竟哪些作品叫 AI 倒背如流?這又會如何影響 AI 的世界觀?
譯者無名:久被低估、忽視、冷待的文學翻譯
早前加拿大譯者 Yilin Wang 指控大英博物館舉辦展覽時,未經授權下使用她就秋瑾作品的英語翻譯,事件引起廣泛討論,業內人士卻早知此乃常態。他們強調,翻譯作為一門專業甚至藝術,需要花上很多心血和時間,長久以來卻被當作事後添筆,常在文學及出版過程遭受忽視,欠缺應有的認可、尊重甚至報酬。
書店們:Beyond
黃家駒及 Beyond 其他成員,在充斥商業化流行音樂的香港社會曾掀起不少波瀾,除了流行曲常見的愛情題材外,他們的歌曲也講親情、理想、種族平等、歷史等,彷彿一股反潮流,也提醒了我們:流行音樂的創作靈感既源自生活,其題材也可以很廣泛,從一人的愛恨到親情、社會、家國,甚至人類、世界。以下節錄 3 本有關「Beyond」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metoo
因為早前民進黨內一宗性騷擾事件,令台灣掀起一股 #metoo 潮,很多受害者紛紛公開多年前受性侵、性騷擾及性別不尊重的經歷,被針對者涉及政黨、媒體及娛樂圈不少名人。隨着 #metoo 運動持續發酵,令人們不得不審視性別的權力關係,並反思性別關係的本質。然而性別一向都與某種社會禁忌相關,究竟 #metoo 所受到的關注,會帶來個人權利的提升,抑或讓社會重新接受傳統家庭倫理?以下節錄 3 本有關「#metoo」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書店們:不一樣的藝術家
近日,一代大畫家黃永玉逝世,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侄,都來自湘西少數民族鄉村。作為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除了國畫外,他的木刻版畫既吸收西方及蘇聯現代風格,又充滿濃郁的農村風情,並以少數民族為題材,例如早年成名的畫集「阿詩瑪」。黃永玉作品及其人,都作風大膽、率性坦誠,文革時曾因畫睜一眼閉一眼的貓頭鷹而被列為「黑畫」,早前為中國郵局設計藍色兔子作為癸卯年特種郵票畫稿,也被網民責難為「妖裡妖氣」。這次我們懷念這位藝術大師,以下節錄 3 本有關「不一樣的藝術家」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