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er Ho:「無現金時代」不必是政策目標,但局長不說

A+A-
現時,電子錢包應用在內地已經相當普遍。

「會否有一個目標,多少年後香港不用再以現金付款?」

今年施政報告發表後,有記者這樣問創科局局長楊偉雄。這個問題十分正路,畢竟有關當局去年批出了儲值支付工具牌照,金管局又在近期宣佈了金融科技沙盒等措施,似乎真的起動追趕科技發展的步伐。對普羅大眾來說,最貼身又容易理解的當然是電子錢包。每次談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就會拿中國的移動支付作比較,然後問這類極端問題:香港何時進入無現金年代?現金會消失嗎?

雖然本欄一直介紹新科技,並經常指香港創科環境落後於其他大城市,但是我始終認為科技是為改善生活而設,不應該為了追趕科技而盲從。最重要是在有需要的時候,懂得運用正確的科技解決問題、增加效率,但是否必須所有市民都有極高的「數碼參與度」,擁有穿戴式科技、利用 P2P 轉帳應用程式,才算是國際城市、科技達人?同理,身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政府必須充分了解電子錢包的技術、保安,及制訂好一套完善的政策,讓企業和市民在有保障和指引的情況下,按喜好和情況去使用這些技術。然而,市民並非一定要因為政府推動電子錢包而棄用現金。

譬如微信支付掃瞄二維碼完成交易,也可能因為用戶的手機運作緩慢、員工不熟習收銀機的操作、二維碼對不準影響掃瞄等因素而拖慢交易時間;又例如很多朋友在談論電子錢包的時候,也會提到網絡癱瘓、手機無電等情況,反映了電子錢包技術不穩定的一面。再者,電子錢包的私隱問題亦是很多市民不願意使用的原因。故此,推行電子錢包的時候就假設它要完全取代現金,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是相當危險的。

說回楊局長,當時他這樣回應記者:

這是比較複雜的問題,有好處也有不好之處。
在法例上的事宜,我們會在督導委員會一起討論,因為牽涉到幾個政策局。

也許楊局長的看法與我不同,認為香港有需要用電子錢包取代現金,可是他的回應基本上是沒有內容的,並再次把「這個問題很複雜」掛在嘴邊。身為一個專門解決大問題的問責局長,這種口頭禪除了讓自己好過一點,就只會令市民大眾覺得他很平庸。難怪楊局長上任近 2 年,不擅長回答問題的特性容易讓他被記者設小陷阱,不斷製造網絡花生。如果楊局長在回應這題的時候,能夠告訴我無現金社會的一、兩個好處和壞處,並指出政府怎樣看現時法例和無現金社會的關係,還有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傳媒和業界自然會有更具質素的回應,而非在用紙筆還是科技產品做筆記這種無關痛癢的小事上大做文章。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任職跨國科技公司,網站 Outside 成員。

http://www.outsid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