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中,富有的是巨人,窮人就是蟾蜍?

A+A-
圖片來源:Sebastian Willnow/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節儉是德國人的民族性,談到錢,人們總會小心翼翼。要他們掏腰包難,只因他們財不願露眼,可能就連直接說出來也不太願意。我們很難理解德國人的錢到底有多神秘,世上亦甚少國家會跟德國一樣,有著千變萬化對「錢」的稱呼

德國人不喜歡談論自己賺了多少,大概是為了避免惹人妒忌,就算明知有些人更有錢,亦不應該過問。所以人們要講錢,便要更委婉。德國有一句諺語正正是説:「你不會談錢,你擁有它」(Über Geld spricht man nicht, man hat es);當然他們還有一句:「金錢統治世界」(Geld regiert die Welt)。

即使是人們慣用的「賺錢」這個詞語 —— Geld verdienen —— 亦可以展現出他們精英管理的社會文化,因為賺錢的「賺」(verdienen),直譯是「應得」。如果與其他國家的語言比較,美國人會說 make money,直譯是「創造」;而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保加利亞,會稱作「贏得」收入;而匈牙利人說的 penzt keres,即是「搜尋」金錢。

既然德國人都避免直接談及錢,他們亦因此衍生出不同的説話,避免「踩地雷」。以下是其中 10 種説法:

1. Flocken(雪花)

如果說因紐特人有 50 個字詞形容雪,那麼德國人形容錢也一樣如此,其中一個字就跟雪有關。

2. Kohle(煤炭)

德國 18 世紀有一句説話:煙囪要冒煙(Der Schornstein muss rauchen),意指有錢才能令屋內溫暖。煤炭是戰時稀缺的商品,所以成為一種非正式的付款工具。因此很多指代「錢」的德語,都和一些可燃材料有關,灰燼(Asche)亦是其中之一。

3. Kies/Schotter(沙礫)

這個別稱的緣起也許是因為在日耳曼語系中,德語的沙礫(Kies)和意第緒語的錢包(Kis)互相混淆,沙礫亦成了硬幣的別稱,再引申到另一個形容碎石的詞語 Schotter, 和石頭 Steine,都是錢的別稱。

4. Knete(麵糰)

1970 年代德國有一句俚語:「沒有麵糰就不能過節」(Ohne Knete, keine Fete),Knete 雖然指泥膠,但亦可以翻譯為麵糰。這個用法可能是來自英語,因為在 1851 年,一本耶魯兄弟會的刊物中,已經以麵糰來指代金錢。

5. Moos(青苔)

德語有句話是「沒有青苔(錢)就甚麼都沒有」(Ohne Moos, nix los!)有人可能認為,青苔都在陰暗處生長,如此暗示錢的來源,但這個字應是衍生自希伯來語的錢幣(ma’oth)。

6. Mäuse(老鼠)

老鼠之所以成為錢的別稱,也許是因為老鼠(Maus)和青苔(Moos)讀音相近,人們混淆使用,然後單數 Maus 再變成眾數 Mäuse —— 當然不能只有一隻這麼少 —— 便是現在人們使用的代稱。

7. Kröten(蟾蜍)

牠和錢又有甚麼關係呢?這個詞與中世紀十分錢的硬幣讀音 GroschenGroten 相近,自 19 世紀便已被人代指零錢。也許一個人很窮困,就和一隻蟾蜍般一樣難看。

8. Lappen(抹布)

英語表達「鹹魚翻身」的意思會説 from rags to riches,rags 的意思就是抹布、破布,指的是衣衫襤褸的人,但德國人卻喜歡用抹布來展示一個人有多富有,這個詞指的是大面額的鈔票,同時亦指駕駛執照。

9. Riesen(巨人)

在德語中,一個巨人相當於 1,000 元,跟英語中的 Grand 相似。

10. Pinkepinke

這個字是來自猶太 — 亞拉姆語中的 Pinka,用來指一些玩牌的人付錢給酒館老闆時,裝錢所用的盒子。這個用法有點像英語中,收銀機彈出時的 cha-ching 聲響,於是用來 cha-ching 來指代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