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

|共70篇|

綠色和平:一個個不想破的「紀錄」 全球必須立即應對氣候危機

人類活動已令全球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約 1°C,接踵而來的,將會是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減少、破紀錄大火等災害。各國應盡全力拯救危機,切勿待氣候災難準備吞噬自己時才來後悔。

越南米不再?農民轉養蝦的後患

以往,越南米農一直都在位於湄公河及南中國海之間、有「越南的飯碗」之稱的土地上,辛勤種植極具價值的穀物。但過去 10 年,米農紛紛轉為養蝦,最大原因是受氣候變化影響,使得海水上升,進而令三角洲地區鹽土化(Salination)程度顯著提高,不再適合種植稻米。

Ryan Fung:ESG 強制披露,代表世界更環保嗎?

不過香港仍有一班專業人士去補漏拾遺,在「考第一特首」喊口號前,港交所和證監會早已行動,前者要求上市公司做 ESG 報告,並收緊要求,讓公司進一步披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後者則建議要求基金經理在投資及風險管理流程中,考慮氣候相關風險及作出披露,並為此進行諮詢。

綠色和平:回顧 2020 氣候大事 展望更宜居明天

疫情肆虐全球一整年,不少人類活動因而停擺多時,但氣候危機並未停竭。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雖然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下降 4% 至 7%,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仍然再次刷新紀錄;更估計今年可能是自 1850 年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一年。今年各地仍頻頻出現各種極端天氣,就讓我們回顧並記住這些氣候災害,在新一年進一步關注氣候危機,實踐低碳生活。

不再依賴化石燃料,如何改變世界?

武漢肺炎疫情令石油需求下降。有評論認為,武肺加上可再生能源興起,會令化石燃料進入「終極衰退」;但阿聯酋國有穆巴達拉投資公司則相對樂觀,認為全球石油需求還會增長十年。 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 Philip Gordon 看來,世界是否繼續依賴化石燃料,除多方面影響環境,最終更可能導致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甚至引發資源衝突。如何處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亦會對地緣政治產生不同影響。

【美國大選】「末日潮青年」會投給誰?

1996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本是最熱衷保護環境的一代。他們被奉為地球的最後希望,尤其是樂觀而活躍的一群,致力扭轉氣候變化將帶來的厄運。但當中部分人有感形勢不妙,他們曾採取激進的系統性變革,並堅持此為唯一的救贖,如今卻對此抱負愈發絕望。這些「末日潮青年」(doomers)對將來心灰意冷,連帶影響他們的人生大計,甚至總統大選的投票意向。

綠色和平:自己未來自己救 —— 11 歲男生的氣候行動

2019 年是香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幾個月屢創新高,有專家更指出,今年有可能再創最熱的一年紀錄。若情況繼續惡化,今日的年輕人將來可能面對更嚴峻的氣候災難。全球近年掀起一股守護氣候的年輕浪潮,多地都有年輕人為自己的未來站出來,要求國際領袖立即應對氣候危機。在香港,為氣候走到前線的,是年僅 11 歲的劉衍一(Lance)。

澳洲山火 —— 嚴重災害可能觸發的火雷暴

一片火海,或許已不足以形容持續多月至今的澳洲山火。除了森林變成火海,就在 1 月 3 日,維多利亞州東吉普斯蘭郡發出強烈雷暴警告,同時另一火災區新南威爾士州,亦發生雷暴。據維多利亞州氣象局指,雷暴由火災引發,並正驅動不穩定陣風。除了火海,嚴重自然災害更可以觸發自己的天氣系統,不同形態的旋轉火焰(Spinning fire),便是一例。

太平洋島國陸沉,移民是唯一出路?

從地圖遠觀太平洋,可能只見一片藍,但太平洋島嶼數目實際多達 25,000 個,即便在一般地圖上看不見,太平洋島民依然存在。不過在氣候變化下,太平洋不少島國正面臨海平面上升的淹沒威脅。人們可以怎樣拯救他們,避免從地圖上消失的一日真正來臨?4 名來自英美的學者,就以島國基里巴斯為例,撰文呼籲國際伸出援手。

全球氣溫上升 1.5 °C,中國每年死亡人數增加 3 萬

歐洲熱浪肆虐,與全球氣候變化脫不了關係。遠在中國,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亦足以危及無數性命。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研究災害風險評估及氣候變化影響的副教授王艷君,早前於全球權威科學期刊 Nature 發表研究表示,假如全球氣溫從 19 世紀末工業化時的水平,上升 1.5 至 2°C,中國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估計將增加 3 萬。

【人如其食】你的飲食如何,你的未來也將如何

食物取之於大地,但在未來,大地還能否支撐世界的食品系統?食品系統已知是氣候變化、淡水資源枯竭、水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聯合國提出 1.5°C 警世報告後,日前「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份的報告指出,如不大規模改革食品系統,包括改變飲食習慣,環境將超出界限,即地球很危險。

人工島之前:請先迎戰超級颱風

今年超強颱風一波接一波肆虐亞洲,似乎是大災難的預演。正當香港經歷完超強颱風山竹的破壞,政府還銳意填海造島之時;國際氣候專家已經點名呼籲,香港等亞洲沿海大城市,務必在政策及城市規劃著手,迎戰日趨頻繁的超強颱風侵襲,以保市民的性命財產安全。

綠色和平:21 世紀氣候變化對香港的長遠影響

繼上年超級颱風「天鴿」後,今年的超級颱風「山竹」吹襲香港,造成近 400 人受傷、1,500 宗冧樹,香港多處地方海水倒灌,導致嚴重水浸和破壞。雖然我們不能將任何個別的極端天氣現象,直接歸因於氣候變化,但多項國際研究已證明,氣候變化將引發更多更強的颱風,並可能造成嚴重及不可逆轉的影響。人類目前減碳進度緩慢,氣候持續惡化。長遠來說,香港究竟會遭受甚麼影響呢?

行天之道:人類應否以科技控制天氣?

聖賢有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乃是天道之大經。風調雨順,四時節令不誤,更從來是國家富強繁榮的基礎和象徵。數千年前的人類古文明,已有祭天改變氣象的儀典,今日巫覡一說雖已沒落,但人類企圖支配氣象的慾望則從未減退,仍有科學家和大財團不斷以新科技嘗試逆天道而行。有效與否,學者尚未得出絕對定論,不過,當少數人能夠以資本控制天氣,掌握著呼風喚雨的權力,人們亦逐漸關注其長遠影響以及無從監管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