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秋天打風的啟示 氣候危機逼在眉睫

A+A-
2019 年 1 月,颱風帕布吹襲泰國,引發嚴重水浸。氣候變化之下,颱風威力將增強,帶來更多雨水。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楊凱珊

今年的颱風季節較正常長,雖然已踏入秋天,但 10 月至今太平洋先後有蓮花、浪卡、沙德爾、莫拉菲、艾莎尼、天鵝、環高等多個颱風形成。其中浪卡和沙德爾曾逼近香港,幸威力不大,天鵝卻是超強颱風,為菲律賓帶來嚴重破壞。香港天文台解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大部分地區海水表面溫度較正常高,有利熱帶氣旋形成,這是氣候的短期波動,不能與氣候變化的長期趨勢混淆。然而,隨著全球升溫持續,長遠來說,颱風強度勢將增加,造成更大威脅,這已是科學界的共識。

全球暖化的影響之一,是水循環加速,當海洋表面溫度上升,水分蒸發得更快,大氣中產生更多水氣,為颱風的形成提供更多能量。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在氣候變化之下,颱風威力將更強,帶來更多雨水,出現超強颱風的機會亦更高。分別有研究指出,過去 40 年間,超強颱風的形成機會每 10 年增加 8%;於過去 30 年,颱風的最高風速在大西洋及太平洋更增加了 70%。

超強颱風天鵝在 11 月初登陸菲律賓,造成巨大破壞,很多沿海居民要到避風中心暫避。

11 月初登陸菲律賓的超強颱風天鵝,是當地今年第 18 個遭遇的颱風,也是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最強的風暴,中心最高風力高達每小時 270 公里以上。風暴在當地造成約 200 萬人受災,其中 80 多萬人急需人道援助,估計超過 20 億港元農作物和基建損失。假如任由氣候危機惡化,未來這類破壞力驚人的超強颱風恐怕更常出現,後果將不堪設想。

另一方面,由於地球升溫導致冰川融化及海平面上升,打風時引發的風暴潮極端高水位,可能更頻密地出現,沿海地區面對更高水浸風險。今年五月吹襲孟加拉灣的超強颱風安攀,是當地 20 年來最強的風暴,引發的風暴潮高達 8 米,印度及孟加拉兩國共 300 多萬沿海居民需要在打風前緊急撤離。

2018 年,山竹在維港引發的風暴潮最高水位達 3.88 米,是有紀綠以來第二高,沿海而建的杏花邨遭海水入浸。

香港位處沿海,無法獨善其身。2018 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期間,維港風暴潮最高水位達 3.88 米,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天文台預測在高溫室排放情況之下,平均海平面可能於未來 40 至 50 年上升 0.6 米,屆時類似山竹帶來的風暴潮極端高水位,可能變成 10 年一遇。

人類活動,包括燃燒石油、煤碳等化石燃料及大規模砍伐森林,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氣候危機。如果地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 1.5 度,危機將不可逆轉,但全球氣溫現已上升約 1 度,非常接近臨界點。雖然陰霾滿佈,但近日多國傳出好消息,中國大陸於 9 月宣佈要在 2060 年達致碳中和,上月底日本和韓國更公佈要在 2050 年達到相同目標,相信有助鼓勵更多國家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香港排放的溫室氣體,相對全球總量雖看似九牛一毛,但作為國際大城市,對緩減氣候危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香港政府必須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益,個人亦應坐言起行,實踐低碳環保生活,為應對危機出一分力。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