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食】你的飲食如何,你的未來也將如何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個城市需要考慮到在 2030、2040 的居住環境,未雨綢繆,填出個未來,用特區政府的話是「打造宜居城市」。一個城市要宜居,首先這個地球要宜居。

食物取之於大地,但在未來,大地還能否支撐世界的食品系統?食品系統已知是氣候變化、淡水資源枯竭、水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聯合國提出 1.5°C 警世報告後,日前「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份的報告指出,如不大規模改革食品系統,包括改變飲食習慣,環境將超出界限,即地球很危險。

報告中,來自歐洲、美國、澳洲和黎巴嫩的 23 位作者回顧了全球食品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們推算全球人口到 2050 年將增長約 3 分之 1,從 2010 年的 69 億增加到 2050 年的 85 億至 100 億,全球收入增長兩倍。在沒有技術進步和其他緩解措施的情況下,每個糧食系統的環境壓力指標將增加 50% 至 92%。這些指標包括溫室氣體排放量、農田用量需求、地下水量、磷和氮施肥量。研究的核心論點是,地球有這些極限,即所謂「行星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超出界限的話後果堪虞。

其一重點包括,動物的糧食和產出(動物產品)佔了與食品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很大部分 —— 佔農業總排放量的 72% 至 78%,原因是飼料轉化效率低、反芻動物腸道發酵和糞便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相比之下,主食農作物按平均重量計的環境足跡一般低於動物產品,蔬果類則更低。

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亦是與環境尤關的措施。目前估計,所有生產的食品中有超過 3 分之 1 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已經損失,或被消費者浪費。研究作者估計,與 2050 年的基線預測相比,假如能將食物損失和浪費減半,將可減少 6% 至 16% 的環境壓力,減少 75% 的食物浪費的話,環境壓力則可減少 9% 至 24%。但為何不是減半浪費,就減半環境壓力呢?他們解釋,現時蔬果和作為主食的農作物,相對動物產品較易被浪費,因此減少浪費而減輕的環境壓力便相應地少。

研究寫道,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需要「措施協同配合」才能來限制環境惡化。同時實行減少食品供應鏈之中的食物浪費、改變飲食習慣、通過改進技術和管理提升落後的產量和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氮的使用效率和磷的再循環率。

為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如果我們不以更多植物為食糧,我們將不會走得多遠」,該報告的第一作者、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 Marco Springmann 說。

食品科技也有可能出一分力,如美國食品科技公司 Impossible Foods「種出」的牛肉,百分百純植物製造,無肉的「不可能漢堡」,據稱在味道、香味和口感上,都能與傳統漢堡扒媲美。但相比一般的牛肉漢堡扒,其製造過程能減少 75% 耗水量、87% 溫室氣體排放量及 95% 土地使用量。

拯救地球,不必一定放棄食肉,做所謂「彈性素食者(flexitarian)」,或純粹餐單上多菜少肉。教育和宣傳也許假而時日會略有成效,但個人之力有限,只有少數人改變飲食是變改不了世界,稅收和補貼等經濟誘因則是立竿見影的措施,例如加徵肉類消費稅或補貼蔬菜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