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

|共207篇|

生活成本不斷升,英國政府要對基本食品價格設上限?

上月,英國「星期日電訊報」率先報道,英國政府為遏制食品通脹,減低市民生活成本,正鼓勵超市對日常食品價格設限,包括參考法國早前與零售商達成的「反通脹季度」協議,可能引入食品價格上限政策;此舉措卻引起保守黨內部分歧及超市不滿。

「乞丐房」現象:韓國青年網上圍爐省錢

韓國青年幾年前還樂當 YOLO 族,高呼「為自己活在當下」,辛苦賺錢志在消費娛樂。但經過 3 年疫情,就業更難、物價更高,年輕男女只好改為節衣縮食度日。幸而,省錢之路既不孤單也不乏味。近月網上湧現俗稱「乞丐房」(거지방)的聊天室,讓他們得以圍爐取經,藉幽默和建議來鞭策彼此慳到極致。

歐洲反浪費浪潮,從減少電子垃圾做起

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當智能手機或家中電器壞掉時,許多人寧願丟棄也不願拿去修理,結果製造大量電子垃圾。奧地利政府去年開始推出電子產品維修券,補助各種電器的維修費,旨在緩解電子垃圾問題。歐洲各國亦陸續立法推動反浪費,這些改革如何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

帶媽媽逛英國超市見聞

師奶們愛逛超市,我媽也不例外。媽在香港也逛盡區內超市,她的宗旨很清晰 —— 哪家超市有抵買的東西,她就會到哪家。這 3 星期她訪英的節目離不開逛超市,我也安排她到英國的 10 大超市打卡。她現在知道:愛逛超市的,不會到便利店版的超市。只有規模大的超市才能滿足我們購入不同種類食材和物品的需要。

夏海安:在萬稅之國生活的婆仔哲學(下)

在加拿大另一個買便宜用品的好去處,就是 Liquidation Store。Liquidation 的中文直譯是清盤,但這些 Liquidation Store 並不是結業的意思,而是一個專門售賣大公司例如 Costco、Walmart、Amazon 等,凡過多的存貨、消費者的退貨,甚至沒有人領取的速遞,都會在此售賣。

在家工作模式,如何打擊曼克頓經濟?

在過去 3 年的疫情,各地政府推出多項社交距離,反而意外地令到在家工作模式普及起來。無論僱主抑或是僱員,部分日子在家工作可能是好事,前者可以節省辦公室資源,後者可以省卻交通時間和費用。不過,專家仍未完全掌握在家工作模式對宏觀經濟的具體影響。在 2 月中,美國「彭博社」就刊登一篇詳盡的數據新聞報道,講述曼克頓過去一年如何因在家工作損失 120 億美元。

【年輕勢】窮得只剩時間:為何韓國青年愛排隊?

時間就是金錢,當有人用錢買時間,更多人只能把時間當錢花,包括韓國青年男女。排隊文化在 1980 年至 2000 年初出生的 MZ 世代中日漸盛行,為了買到品牌物以至折扣貨,等上數小時也樂此不疲。專家分析,在求職難發達更難的時代,他們從中追求的不只物質,還有微小的幸福和成就感。

【年輕勢】快速、奢侈、揮霍:年輕新世代為何這樣花錢?

歐盟有超過 1 億人口年齡介乎 10 至 34 歲;美國 3 分之 1 人口為 Z 世代和千禧一代,以其為首的家庭年度支出達 2.7 萬億美元,約佔總支出 30%。年輕一代不但具消費力,還展現新的消費模式 —— 沉迷虛擬世界,但講求貨真價實和品味;既要便捷的無縫購物體驗,又要彰顯個性 —— 品牌正了解該如何定義下一個消費主義時代。

世界盃真正贏家:杜拜

卡塔爾豪擲 3,000 億美元舉辦世界盃,卻在揭幕戰便以 0:2 敗給厄瓜多爾,再加上人權問題、禁酒規定、限制採訪等爭議,要「足球洗白」似乎不易。反觀鄰國阿聯酋未能晉身決賽週,其最大城市杜拜卻享盡地利,成為球迷省錢留宿和暢飲買醉之處。當地酒店和酒吧十分熱鬧,彷彿這個中東金都才是東道主。

經濟學家如何判斷通脹有否好轉?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新公佈,10 月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 7.7%,比 9 月的 8.2% 輕微回落;而 9 至 10 月價格上漲跟上月同為 0.4%。美聯儲自 3 月起大幅加息控制通脹,長遠目標是讓通脹水平維持在每年大約 2% 以免通貨緊縮;但決策者是如何判斷甚麼水平的通脹為理想?

節儉是美德,更是最「潮」生活方式

中國「清零」至上,經濟難免受創,尤其打擊年輕勞動力。16 至 24 歲人口失業率達 20%,部分仍有工作的也要減薪。統計顯示今年首 3 個月內,38 個城市的平均薪酬下跌 1%。青壯年男女只好告別爆買、豪食、高消費的「小資」生活,重新推崇節儉這種傳統美德,甚至在網上掀起一股低成本生活熱潮。

傳統廣告無效,「真誠」才能讓 Z 世代成為終身顧客

「傳統行銷方式不適用於 Z 世代身上。他們從小就習慣用智能手機,很會蒐集資訊,因此不會相信企業單方面傳送的宣傳廣告。」學習院大學特別客座教授齊藤徹指出,Z 世代的消費需求不僅缺少開發,就連大企業也難以一般的常識攻破。但換個角度來看,只要先攻下 Z 世代,即使是小企業,營收也可能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