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風:Soluna 與金永憲 —— 純粹的漣漪

A+A-
金永憲「電子鄉愁」系列作品。 圖片來源:Snow Suet Photography

人們俯望著昏濁的河流,他們看不見月亮的影蹤。我們把石頭投進河裡,它並沒有反抗,一直沉溺下去。快樂是水中的皛月,我們投進月河裡搜索依附在身上的水花。相隔一年,韓國藝術家金永憲(Kim Young-Hun)以「漣漣」(Ripple Ripple)為題,再度於 Soluna Fine Art 畫廊舉辦個人展覽,以韓國民間繪畫技法「革筆畫」(Hyuk-Pil),呈現電子世界裡所蘊藏的鄉愁。

虛構的理性與感性

金永憲「漣漣」展覽。 圖片來源:Snow Suet Photography

英國畫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 1991 年到 1992 年間與米歇爾.阿爾尚波(Michel Archimbaud)的訪談中,闡述自己對於繪畫的看法:「到最後,繪畫是那些意外發生的事情,和藝術家的意志互動而產生的結果;又或是無意識與意識之間的交流。」培根為金永憲在英國修讀碩士學位時的啟蒙對象,雖然金氏日後的作品都不是以繪畫人像為主題,但是培根的抽象表現方式和顏色上的運用,無意識間顯現在金氏的「電子鄉愁」(Electronic Nostalgia)系列作品之中。

在真實與虛擬的命題上,東方哲學有莊子揣摩「夢蝶」的意義,西方則有柏拉圖的「洞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認為,在這一個充斥符號的世代,虛擬再也不是真實的複製品。他在著作「擬像與擬仿」(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曾論述:「重新領悟真實的絕對和築建一個幻象都是不可能的。幻象不再出現,因為真實不再存在。」布希亞形容現今的社會身處於一個「超真實」(Hyperreal)的狀態,因為虛幻的影像和標籤接連出現,只會讓真實的存在泯滅而流失於交替之間。

當代藝術的荒謬

金永憲「漣漣」展覽。 圖片來源:Snow Suet Photography

金永憲的一份「電子鄉愁」仍存在嗎?當家鄉已經消失,那一份鄉愁又可以安放在哪裡?人們所懷念的從前,或許只是想像中的從前。在現今的數碼年代,我們再也難以看到金氏畫內的彩色電子訊號,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冷漠的黑色屏幕和自己無情的倒影。在這一個理性與感性分明的時代,人們只可以擁有從絕對理性直接躍到絕對感性的選項。在歡喜若狂與怒髮衝冠之間,並不能存在任何中性的情緒。

現今的藝術涵蘊著各種的宣傳成分,不論是在社會議題、宗教或是政治上,都彷彿回到了中世紀時期的創作模式。當代藝術的風氣,從一種個人主義的思想,逐漸蛻變為只對於社會現象的反饋。前者與後者對於藝術家的創作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現在擁有「宣傳」性質的藝術,大多都失去了一種「純粹」。觀賞者都以學者的口吻在問:「這一幅畫有著甚麼意義?」身處於資訊和知識氾濫的時代,論點、論據與論證就是判斷事物好與壞的唯一準則,但藝術又是否真的可以用同樣方式作出評價?

人工智能的崛起似是威脅著人類的存在,然而我們就是它的創造者。人們開始以數字訴說著自己的情感,將來的一顆眼淚,或許也會有 0 與 1 刻劃在其中。但我們就應該唯唯諾諾地接受這一種荒謬嗎?我們的情緒沉澱著,然後在沒有氧氣的環境裡學會了呼吸:「讓我留在這裡。」我們的臉上長出了鰓。

金永憲:「漣漣」(Ripple Ripple)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7 月 3 日

時間:10:00 – 18:00

地點:Soluna Fine Art 上環西街 52 號

參考文獻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學位,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多個香港與台灣藝術展覧展出多媒體(雕塑、插畫、設計及攝影)作品、亦同時獲得相關藝術與設計奬項。以 20 歲之齡在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北屋藝廊舉辦首個個人展覽,於 2018 年出版首本個人小說「憂鬱藏紅首部曲:艾塔」及於 2019 年獲 TEDx Royal Central London 邀請進行以存在主義為主題的大型公開演講。近期散文、小說及詩詞作品散見於「立場文化」、「虛詞」及「好集慣」等文學雜誌。Instagram:cyrus_lampre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