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立:東北畫可否代表日本?—— 東日本大地震後的日本藝術

A+A-
葛飾北齋作品「赤富士」,製於 1831 年。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提起日本的畫,你第一時間會想起甚麼?相信不少讀者會和我一樣,想起江戶後期的浮世繪師葛飾北齋、名為「富嶽三十六景」的風景畫系列。當中的「神奈川沖浪裏」以及「赤富士」,除了在不少明信片能夠看到外,基本上也被視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部分,廣為人們認識。

時至今日,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於一都,被揶揄為「一極集中」的東京仍然代表整個日本。極端而言,東京的一次天災,比其他地方地震 10 次更能獲得注目。而東京這塊福地,自 1923 年的關東大地震到 1987 年,附近地區均沒有發生任何地震。所幸 1987 年發生的地震震源較深,造成的傷亡有限。反而無論文學,還是次文化,自戰後便不停想像發生在東京的天災,例如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說「日本沉沒」;8、90 年代接連出現的「阿基拉」、「新世紀福音戰士」,以及最近新海誠的大熱動畫「天氣之子」等,都在探討東京被天災摧毀的狀況。

村上隆作品「超越死亡的王國獅子」,2018 年。 圖片來源:Artsy

311 東日本大地震至今發生已經將近 10 年,由於日本特殊的核災背景,由地震所誘發的福島核洩漏,反而變成了日本給世界的第二印象,正如當年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一般。日本東北長久以來被忽視的文化位置,反而因這次災難獲得注目。最先衝出國際的要數村上隆的「超越死亡的王國獅子」(死の淵を覗き込む獅子)以及「圓相:黑洞」兩幅繪畫。雖然承襲村上隆大量使用繽紛色彩的藝術傾向,然而卻可以明顯見到相當大面積的灰暗用色,骷髏頭的藝術語言,以及象徵核爆中心的虛空黑洞。

東北藝術工科大學同學與三瀨夏之介共同創作的「方舟計劃」,2011 年。 圖片來源:京都市京セラ美術館(京都市美術館)/Facebook

地震後的想像在受災的東北裡面,不僅是可發揮的藝術題材,還是個社區計劃。在 2009 年,東北藝術工科大學同學在畫家三瀨夏之介帶領下,探索在東北各地神話並創作「東北畫」,以求挑戰傳統「日本畫」的主導地位,期間整個東北社區不幸遇上東日本大震災。由地震所帶來的感受,也在他們的作品中展現,例如共同創作的「方舟計劃」,就是把被震裂的大地想像成乘風破浪的方舟。而佐佐木優衣的「東北遷都計劃」,就是猜想東京出現更嚴重的類似災難,而要遷都東北。權力關係的倒置,讓我們更容易看到東京在日本作為剝削地方資源的地位。東北畫可否代表日本,我們現在並不可知,但它最少讓我們看到日本的更多面向。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想日落先起床,故名夕立。粗通日文,超譯日本的社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