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就是日常 ── 楊東龍的「日課」

A+A-
楊東龍個展「日課」。

你們可曾想過自己每日的課堂或習作是甚麼嗎?畫家的日課又是甚麼?在艺鵠出版、楊東龍作品論集「就是繪畫」中,楊東龍提及生命與繪畫的關係:

繪畫相對於生命來說,
它是一種形式,
我就是利用繪畫這樣東西,
去體驗自己的生命。
—— 楊東龍

楊東龍於 1975 年開始作畫,曾與畫廊合作約兩年,其後在工餘時間才畫畫創作,但生活或工作總是與繪畫有關。1990 年成立 Quart Society,被視為香港首個獨立藝術空間,展示非主流藝術。他一直繪畫,直到近十年,才得到更多注視。繪畫能呈現出繪者及城市的不同狀態,而這次刺點畫廊與藝術機構艺鵠的合作項目 —— 楊東龍個展「日課」,便展出藝術家於 2019 年至 2020 年間的最新作品,以及 2015 年至 2018 年間的精選作品。各種城市景象,呈現出不同階層的生活面貌,擴闊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與想像。

你、我、他的日常

展品「糖水道電車總站」。

「日課」就像是楊東龍的日常習作,繪畫著每天感受著、經歷的、圍繞在身邊的日常事物,這是一份長久、不斷持續下去的功課。楊東龍一直在香港島生活,畫作內容都以港島北一帶的社區情景為題。如「西環村二」便由兩幅畫合拼為一,左邊繪畫著翠綠的山景及湛藍的海,城市的痕跡只是在畫的角落;然而右邊則走進樓宇,描繪著在山旁房屋內的情況、小朋友在走廊玩耍的情況,市民與自然其實是如此的接近。「糖水道電車總站」也是由兩幅畫作拼列為一,右邊呈現出人頭湧現的熱鬧情況,市民在一旁下棋,旁邊則是少數族裔坐下閒聊或逛街的景象,好不熱鬧;然而左幅卻為電車內的情況,救護員在一名坐在地上的婦人身旁,兩幅畫作的分割及內容,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我就像在裡面暢泳」

展品「窗玻璃四號」。

無論是繪者或觀看者,對於作品的解讀都很「個人」。對筆者而言,另一有趣的景象是「反射」,或可說是鏡中人。展覽場地開首的幾張畫作,令筆者留意的,是畫作中的鏡面在映照甚麼。如「窗玻璃四號」,畫中女子在家中高舉手機,就像在自拍一樣,使人留意其背後的景象,看看她在與甚麼合照。而透過落地的大玻璃窗,你會看到遠方的景象,但在窗旁又有一小鏡子,反射屋內的部分裝修。一個動作,引領觀看者由一個空間去另一空間。「窗玻璃五號」也是如此,然而只可透過玻璃窗看到兩位女士的身影,穿過身影,就是晚上的海景,透視讓畫面的訊息層層遞增。楊東龍曾在報道中表示:「有些人會以錯視形容我的畫作,對我來說卻不然,因為我就在畫之中走來走去,遇到各種事物,視點不斷移動,每一幅畫有許多立足點…… 那是一個很自由的空間,我就像在裡面暢泳。」其實不只是繪者在暢泳,觀者也在畫中遊走著、探索著。

他的日課是……

展品「寫生筆記」(2008 – 2020)。

是次展覽的焦點作品「摩星嶺」,是一幅 4 米半寬的三聯歷史繪畫,作品穿越不同的場景,連繫不同的歷史時刻。同為 2020 年新作的「抽口煙 二」及「小炒王」,則描繪了小市民的生活。場內一道長廊的兩旁掛滿了其「寫生筆記」(2008 – 2020),猶如一個綠色自然走廊。它們都是繪者於堅尼地城工作室的窗內觀看公園的場景,當中包括洋紫荊樹、雀鳥、城市景觀和市民。

這些畫作紀錄了藝術家對環境的觀察與感受,日常生活與他的連結,更能體現他的「日課」。

楊東龍「日課」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3 月 6 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 10 時 30 分至下午 6 時 30 分;星期日、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刺點畫廊 —— 香港黃竹坑道 28 號保濟工業大廈 15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