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飛機,與超重乘客為鄰是不少人的困擾,機位本已擁擠,乘客還變相被迫讓出半個位。對航空公司而言,體重問題同樣是隱憂,乘客體重持續上升令飛行成本增加 ——1993 年英國航空公司男乘客平均體重為 79 公斤,女乘客平均體重 67 公斤,但國民保健署(NHS)數據顯示,2021 年男女乘客體重平均值分別升至 85 和 72 公斤。
平均體重增加幾公斤似乎不算甚麼,但以一架可容納 189 個座位的波音 737-800 為例,起飛重量上限大約 80 噸。除去飛機本身約 41 噸重、燃油 18 噸,剩下只有 21 噸就是載貨、行李和乘客。這時候,如果成人乘客體重比 30 年前重整整 1 噸,對航空公司來說,這就會為運營航班帶來不同麻煩。
負重關乎燃油消耗量,由於乘客體重無法控制,於是航空公司便從機艙用品著手。維珍航空(Virgin Atlantic)已換上更輕的玻璃器皿,也捨棄了頭等艙上的厚重石板,並重新設計餐盤,減輕餐車的重量。維珍航空指出,飛機每減重 0.45 公斤,每年就可節省 53,000 升燃油,省下數萬美元。部分航空公司亦拿走了機艙內的雜誌讀物,也不再設置椅背屏幕來減輕重量。
不過,機艙內部減重同時,飛機座位正變得愈來愈小,令舒適程度下跌。上世紀 70、80 年代,波音 737 和早期的噴射客機,座椅寬度通常為 18 寸,1990 年代的波音 777 和 2000 年代的空中巴士 A380,加寬座位至 18.5 寸。不過今天大多數人乘坐的波音 737 或空中巴士 A330 經濟艙, 座椅寬度通常設定在 17 至 17.5 寸之間。旅遊網站 SeatGuru 則指出, 80 年代,每排座椅間距超過 33 寸,到 2000 年間,座椅間距已收窄至約 31 寸。座位變窄,航空公司自然能增加更多機位,提升利潤。
面對乘客體重上升,座位縮小顯然衍生更多問題。一般乘客肘部碰撞的次數增加不在話下,對於體型較大的乘客而言,座位縮小絕對令飛行體驗的轉差。大碼旅行專家 Kirsty Leanne 也承認:「我擔心自己和鄰座在飛行期間感到不適,這讓我很焦慮。」登機前,她會預先詢問航空公司座位旁有沒有乘客,確保他人都舒適自在。要解決大碼乘客的問題,最直接方法似乎是多買一個座位。許多航空公司沒有相關官方政策,但瑞安航空(Ryanair)、易捷航空(easyJet)和荷航(KLM)等航空公司表示,如果乘客無法拉下座椅扶手,建議向航班預訂額外座位,有沒有折扣優惠,就要視乎不同航空公司的政策。
即使乘客拒絕預訂額外機位,航空公司仍要控制航班負重和計算燃油成本。紐西蘭航空(Air New Zealand)為此正展開一項乘客體重調查,要求旅客辦理登機手續時,要站在磅上量度體重,並保證相關數據會保密。公司的負載控制改進專家 Alastair James 承諾:「我們知道顧客都畏懼量度體重,不過希望你們放心,沒有人會看到你們的體重,連我們(工作人員)也不能。」
按體重收費又能否解決航空公司的成本問題?2013 年,薩摩亞航空(Samoa Air)成為首家按乘客體重收費的航空公司,不過此舉惹來廣泛批評。英國「每日電訊報」指,當時行政總裁 Chris Langton 承認制度引起歧視,但仍然深信這是「公平的成本分配」、是屬於「未來的概念」,偏偏該公司卻看不到未來 ——2015 年倒閉收場。10 年過去,薩摩亞航空後再沒有航空公司按體重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