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

|共39篇|

完善的公共交通能否令人放棄私家車?

不少人為方便上班、出遊、接載家人而購置汽車,但在香港駕車並非易事,由於路窄車多,遇上交通意外和大塞車等等乃駕駛者的日常。若車主放棄愛車,轉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又能否解決問題?芬蘭初創公司 MaaS Global Oy 已開發出應用程式 Whim,致力完善交通服務,希望人們不必靠私家車也可方便出行。程式目前已應用於多個歐洲城市及東京。在赫爾辛基,有 12% 用戶表示 Whim 成功促使他們放棄私家車,同等數量的用戶亦表示他們將會這樣做。

哥斯達黎加:要成零碳傳奇,先從交通做起

不過,哥斯達黎加雖然自詡世界減碳實驗所,該國擁車率卻為拉美第 3 高,而且有上升趨勢。首都聖荷西市中心的繁忙時間車流量,自 2015 年來已上升逾 4 成,城市急促擴張,對交通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因應武漢肺炎疫情,當局為控制人流頒佈汽車管制令,城市空氣霎時變得清新。一旦恢復常態後,這個國家又有甚麼板斧?

扶手電梯之上,應不應該「靠邊站」?

說了好幾年,日本全國的鐵路公司終於正式呼籲 —— 乘搭扶手電梯時請勿「靠邊站」,不要為行走人士騰出一側的空位。這次決心放棄「左行右企」或「右行左企」,不光因為電梯上行走導致意外頻生,也顧慮到半身痲痺、只有單手能夠握緊扶手的乘客。然而,光靠車站的宣傳海報,或是職員的三言兩語,就能改變培養已久的習慣嗎?

鄧寇克大作戰:法國的免費交通計劃

法國港口城市鄧寇克(Dunkirk)因二戰時 30 多萬軍人大撤退而留名青史,如今當地正上演另一項作戰計劃 —— 免費公共交通服務。正當港鐵系統故障頻生,票價又連年上漲之際,鄧寇克卻推行全民免費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竟然不跌反升。究竟這些交通措施是如何實施?背後有甚麼代價?同樣的經驗又能否移植呢?

鐵路失靈,路面癱瘓,何不建設步行城市?

港鐵星期二上班時間發生故障,嚴重影響多條行駛路綫。不過,這自然阻擋不了打工仔返工的決心,有市民便於當日化身步兵,聲稱跑了超過 30 分鐘返回公司。假如對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信心,或許行路返工才是最好選擇。不妨參考美國城市規劃師 Jeff Speck 新作 Walkable City Rules: 101 Steps to Making Better Places, 看看城市如何因推動步行,變得更便利。

塞車妨礙生活,卻也創造生活?

全球多的是塞車之都,包括低收入國家的城市。拉各斯、開羅、德里、雅加達、馬尼拉、內羅比及聖保羅,全部皆為重災區。正常來說,沒多少人受得了塞車,很多經濟學家還認定此乃可怕的資源浪費。不過,在上述的塞車窮都,不少居民卻「口嫌體正直」,邊責罵塞車有多可惡,邊享受塞車帶來的「好處」。

鄭立:火車大亨 —— 笑甚麼,畜生,你也是馬 X 亨

這個叫作「火車大亨」的遊戲,是一個經營列車的遊戲,但是這遊戲的列車是海鮮價的。這就是遊戲最特殊的地方,是有「政治任務」的設計,每個玩家一開始要抽 3 個政治任務,那些政治任務是秘密的,就是國家指示你要買入某種列車多少架,運些甚麼貨之類。總之你完成了任務,國家是不會虧待你的。

推行「全國免費交通」,反增稅收?

衣食住行,是為現代社會的四項基本需要,共同之處是:都要付錢。高薪一族或許會以私家車代步,但香港大多上班族每月少不了要貢獻可觀的收入於公共交通之上。交通免費的話,聽起來很共產,但從共產蘇聯獨立出來的愛沙尼亞,卻對免費交通興致勃勃。

鐵路火車:時空消滅者的先驅

自 19 世紀起,就有學者將火車鐵路這些「巨型機械」稱為「時空消滅者」。其速度比馬車快 3 倍,故火車即「消滅」了 3 分之 2 馬車車程的時間。工程師為了令火車速度平穩不變,建造鐵路路軌時,必須平整地基,建橋挖隧道,使軌道平直。故火車行駛時,不似馬車搖晃起伏,相比起來穩定得像沒有動一樣。乘搭火車就是上車之後呆等至某站落車,乘客甚至連沿路風光(savor)都未必來得及記住,由某地往某地之間的「空間」,就此消滅。

面對交通意外,政府和企業有甚麼可以做?

早前說過在九巴意外,涉及危險駕駛的,理應不只司機,巴士公司同樣有責任。我們常常說「交通意外」,彷彿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對於交通事故的傷亡便相對容忍。除了拍攝宣傳片宣傳「路上零意外,香港人人愛」的口號,一城政府又有甚麼可以做呢?

又飛啦!但有飛行恐懼症怎麼辦?

對有飛行恐懼症的旅行愛好者而言,即使是短短個多小時的航程也是最難過的一道坎,旅行旨在片刻喘息,為何搭飛機偏偏叫人窒息?理性者如心理學家 Dr. Kevin Gilliland 會說:「這類焦慮源自不理性的極端悲觀設想,而密閉空間正好助長焦慮思緒。」繼而鼓勵乘客坐飛機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放鬆再放鬆。道理不假,但怕飛機的人聽完還是會怕飛機,要真正擺脫飛行恐懼症,該如何是好?

坐 Uber 應付「塞車費」?

紐約曼克頓的交通,數十年如一日般繁忙,從鄰近區域湧入的私家車和貨車,過去皆被指為塞車的元凶。但時至今日,召車 app 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令路況更為惡劣。紐約州州長 Andrew M. Cuomo 為解決問題,現制定塞車收費計劃,想要疏導交通,還想籌集資金,將該市地鐵現代化。然而,無論是 Uber、Uber 司機以及 Uber 乘客,都反對這項計劃。

共享巴士出爐,能與 Uber 一戰?

大眾汽車」亦於本月初宣佈,旗下 Moia 將推出 6 人全電動小巴,用戶透過應用程式叫車,讓程式整合各人的目的地,使有相近目的地的用戶能夠共享服務。電動小巴可行駛達 300 公里,車內配有 USB 插口、閱讀燈和 Wi-Fi。Moia 行政總裁 Ole Harms 表示,200 輛「大眾電動小巴」將於 2018 年下半年在德國漢堡正式落地,其後會擴充業務至 1,000 輛,並出口電動小巴至其他歐洲城市及美國。Harms 預料,大眾電動小巴營運後,2025 年的行車量能減少逾百萬輛。

倫敦已「開放數據」了,你的城市呢?

打工仔上班工作辛苦,也為交通所苦 —— 塞車、壞車,好不容易上到車,車廂又擠迫、無位坐,或者有位也不敢貿貿然坐,面對這種交通工具過分擠迫問題,在香港可能會認為服務已夠好,該默默接受「車廂就是逼」的現實,但英國就視之為大問題,倫敦交通局以開放數據訂立公共交通模式,以改善服務,並令數據有更實際的作用。

公共交通應該退役?

智能城市是否需要公共交通工具?一邊廂,Uber、GoGoVan 一類召車程式在港日益普遍,的士為求存也演變出「八折的」和「泥鯭的」(同一目的地,等齊人開車),雖未合法但確實便利;另一邊廂,港鐵票價永遠「可加可加」、高鐵強硬開工、擴增關愛座、何文田站出口離奇偏僻等等,反映所謂「公共交通」完全漠視民意,反而私營交通更加貼近民情(又例如九巴推出即日回程八折優惠)。究竟公共交通還有無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