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為現代社會的四項基本需要,共同之處是:都要付錢。高薪一族或許會以私家車代步,但香港大多上班族每月少不了要貢獻可觀的收入於公共交通之上。交通免費的話,聽起來很共產,但從共產蘇聯獨立出來的愛沙尼亞,卻對免費交通興致勃勃。
公共交通
|共31篇|
人在奧斯陸:不開車才是身份象徵
買得起汽車是身份的象徵?對於一座城市,拎得起汽車,而又先人一步放得低,很可能才是先進的身份象徵。挪威首都奧斯陸正向此目標邁進。
鐵路火車:時空消滅者的先驅
自 19 世紀起,就有學者將火車鐵路這些「巨型機械」稱為「時空消滅者」。其速度比馬車快 3 倍,故火車即「消滅」了 3 分之 2 馬車車程的時間。工程師為了令火車速度平穩不變,建造鐵路路軌時,必須平整地基,建橋挖隧道,使軌道平直。故火車行駛時,不似馬車搖晃起伏,相比起來穩定得像沒有動一樣。乘搭火車就是上車之後呆等至某站落車,乘客甚至連沿路風光(savor)都未必來得及記住,由某地往某地之間的「空間」,就此消滅。
瑞典交通改革:今日過後,一律靠右
靠左走還是靠右走?一個全國交通改革,令所有瑞典駕駛者及騎單車的人改變一生的習慣 —— 開始在道路的右側駕駛,一夕之間左轉右,想來驚險,但瑞典卻能安然度過,連交通意外也比之前少。
面對交通意外,政府和企業有甚麼可以做?
早前說過在九巴意外,涉及危險駕駛的,理應不只司機,巴士公司同樣有責任。我們常常說「交通意外」,彷彿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對於交通事故的傷亡便相對容忍。除了拍攝宣傳片宣傳「路上零意外,香港人人愛」的口號,一城政府又有甚麼可以做呢?
又飛啦!但有飛行恐懼症怎麼辦?
對有飛行恐懼症的旅行愛好者而言,即使是短短個多小時的航程也是最難過的一道坎,旅行旨在片刻喘息,為何搭飛機偏偏叫人窒息?理性者如心理學家 Dr. Kevin Gilliland 會說:「這類焦慮源自不理性的極端悲觀設想,而密閉空間正好助長焦慮思緒。」繼而鼓勵乘客坐飛機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放鬆再放鬆。道理不假,但怕飛機的人聽完還是會怕飛機,要真正擺脫飛行恐懼症,該如何是好?
坐 Uber 應付「塞車費」?
紐約曼克頓的交通,數十年如一日般繁忙,從鄰近區域湧入的私家車和貨車,過去皆被指為塞車的元凶。但時至今日,召車 app 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令路況更為惡劣。紐約州州長 Andrew M. Cuomo 為解決問題,現制定塞車收費計劃,想要疏導交通,還想籌集資金,將該市地鐵現代化。然而,無論是 Uber、Uber 司機以及 Uber 乘客,都反對這項計劃。
共享巴士出爐,能與 Uber 一戰?
大眾汽車」亦於本月初宣佈,旗下 Moia 將推出 6 人全電動小巴,用戶透過應用程式叫車,讓程式整合各人的目的地,使有相近目的地的用戶能夠共享服務。電動小巴可行駛達 300 公里,車內配有 USB 插口、閱讀燈和 Wi-Fi。Moia 行政總裁 Ole Harms 表示,200 輛「大眾電動小巴」將於 2018 年下半年在德國漢堡正式落地,其後會擴充業務至 1,000 輛,並出口電動小巴至其他歐洲城市及美國。Harms 預料,大眾電動小巴營運後,2025 年的行車量能減少逾百萬輛。
倫敦已「開放數據」了,你的城市呢?
打工仔上班工作辛苦,也為交通所苦 —— 塞車、壞車,好不容易上到車,車廂又擠迫、無位坐,或者有位也不敢貿貿然坐,面對這種交通工具過分擠迫問題,在香港可能會認為服務已夠好,該默默接受「車廂就是逼」的現實,但英國就視之為大問題,倫敦交通局以開放數據訂立公共交通模式,以改善服務,並令數據有更實際的作用。
Moyashi:那個被手機電波電死的人
來過日本旅遊的人都應該知道,日本的公共交通工具中,尤其電車內,是不可以通電話的。單單響起鈴聲已經罪大惡極,更遑論通話。更甚者,在關愛座旁邊,連使用電話都禁止,告示直接叫人把手機關掉。手機電波會殺人——這已經是一個都市傳說。
公共交通應該退役?
智能城市是否需要公共交通工具?一邊廂,Uber、GoGoVan 一類召車程式在港日益普遍,的士為求存也演變出「八折的」和「泥鯭的」(同一目的地,等齊人開車),雖未合法但確實便利;另一邊廂,港鐵票價永遠「可加可加」、高鐵強硬開工、擴增關愛座、何文田站出口離奇偏僻等等,反映所謂「公共交通」完全漠視民意,反而私營交通更加貼近民情(又例如九巴推出即日回程八折優惠)。究竟公共交通還有無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