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寇克大作戰:法國的免費交通計劃

A+A-
鄧寇克去年先試行週末免費巴士計劃,市政府在巴士站張貼海報宣傳。 圖片來源:FRANCOIS LO PRESTI/AFP/Getty Images

法國港口城市鄧寇克(Dunkirk)因二戰時 30 多萬軍人大撤退而留名青史,如今當地正上演另一項作戰計劃 —— 免費公共交通服務。正當港鐵系統故障頻生,票價又連年上漲之際,鄧寇克卻推行全民免費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竟然不跌反升,先有特別班次提供電子互動遊戲,政府又計劃安排名人上車與乘客互動。究竟這些交通措施是如何實施?背後有甚麼代價?同樣的經驗又能否移植呢?

鄧寇克人口 20 萬,全市沒有地鐵或電車,巴士是最主要交通工具,現在無論是居民還是遊客,只要登上巴士都無需付費。聽到免費公共交通,大家想必會聯想到共產主義,又或覺得免費服務都不是好服務,但這裡的服務叫人耳目一新,巴士車身塗上耀眼的橙、綠、黃、藍、粉紅色,車廂內提供 WiFi,市政府還打算提供免費音樂,甚至邀請名人上車與乘客互動。特別班次 Sport-Bus 現已投入服務,當中設有自拍相機,可讓乘客大玩免費電子互動遊戲。

改變市民的消費者心態

免費公共交通改變很多市民的習慣,51 歲的 Georges Contamin 表示:「以往我從來不會乘搭巴士,但現在巴士免費了,汽油價格又上升,都令我反思日常的交通選擇。」在當年英軍狼狽撤離的海邊,Marie 在濛濛細雨下靜待巴士到來,她指自己過去都懶得買車票或乘車證,所以從來不乘坐巴士,「現在我留了自己的汽車在家,乘坐巴士上下班,實在太方便了」。

鄧寇克市長 Patrice Vergriete 認為,巴士服務免費不單只改變市民個人習慣,還改變乘客與司機的相互關係。「當初他們付費乘車,他們是乘客,這是購買的服務。即使他們為巴士營運成本貢獻只有 10%,但他們都會以為付了錢,服務就是為自己而設。如今大家對這項公共服務另眼相看,他們上車會向司機說 Bonjour,與司機閒話家常。我們正在改變觀念,改變城市的生活方式,重新發明公共空間。」

如何填補免收車資損失?

Vergriete 早在 2014 年的競選政綱中提出免費公共交通,他指出過去市民外出 65% 靠私家車,只有 5% 靠巴士、騎單車 1%、其餘 29% 是走路。政策實施至今一年,他形容計劃空前成功,乘客量增加 50% 至 85% 不等。「以往只有別無選擇的市民,才會乘坐巴士出入:那些年幼的、年長的、貧窮而沒有汽車的。如今這是為眾人而服務。」

免費公共交通絕不是嶄新政策,2013 年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成為首個提供免費巴士及電車服務的歐洲首都,但當地居民需要先到市政府登記,支付 2 歐元(約 18 港元)購買「綠卡」方可免費無限次乘車,所以其「免費」背後仍有基本成本要付。

那麼鄧寇克是如何平衡收支?Vergriete 解釋,巴士系統每年營運開支 4,700 萬歐元(約 4.2 億港元),其中巴士票價所得收益佔 10%,另外有 60% 來自法國公共交通稅收、30% 來自政府撥款。為平衡免收車資的損失,市政府於是提高公司的交通稅率彌補落差。

對免費服務的批評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Brussels Free University)都市研究專家 Wojciech Keblowski 發現,時至 2017 年,全球有 99 個免費公共交通系統,當中 57 個位於歐洲,另外北美有 27 個、南美有 11 個、亞洲有 3 個、澳洲有 1 個。在大部分個案中,城市規模與人口都小於鄧寇克,而且免費服務只限特定時間、路線或群體。

不過想當然,免費交通服務招惹不少批評。法國公共交通工會 UTP 代表 Claude Faucher 認為,向經濟有困難的市民提供免費優惠尚且合理,「但完全向所有乘客免費,我們認為會剝奪有利(公共)運輸系統發展的必要資源。」

巴黎公共交通票價收入,佔總營運成本近半,遠高於鄧寇克僅 10% 的水平。市長 Anne Hidalgo 亦曾表示,可研究免費交通是否可行,但隨即被交通事務經濟師 Frédéric Héran 斥責措施「不合常理」,他認為免費措施絕不會減少市民對汽車的依賴。「所有研究都顯示,新增的公共交通乘客,首先是習慣騎單車的市民,之後是行人,最後只有少數駕駛者。措施只是消滅地上的單車和行人,對減少路上汽車作用不大。」

Vergriete 則認為這是出於成見的說法,但他承認免費交通措施,絕非在所有地方都行得通。對於政策無助減少車流的批評,他認為措施除了環保外,其實是一項宣揚「團結」的社會政策,是一項有效的財富再分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