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應該退役?

A+A-
公關災難:叫叮噹為火車代言。
公關災難:叫叮噹為火車代言。

智能城市是否需要公共交通工具?一邊廂,Uber、GoGoVan 一類召車程式在港日益普遍,的士為求存也演變出「八折的」和「泥鯭的」(同一目的地,等齊人開車),雖未合法但使用者眾,服務亦確實便利;另一邊廂,港鐵票價永遠「可加可加」、高鐵強硬開工、擴增關愛座、何文田站出口離奇偏僻等等,反映所謂「公共交通」完全漠視民意,反而私營交通更加貼近民情(又如九巴推出即日回程八折優惠)。究竟公共交通還有無存在的必要?

在美國大城市,例如紐約和三藩市,除了公營巴士和地鐵外,都市人還有不少智能交通選擇。Uber、Juno、Lyft、Uber Pool、Google Bus、Chariot 等應用程式切合不同需要,價格、服務各異,例如 Chariot 運作類似泥鯭的,集齊同一目的地的乘客方才發車,專營通勤時間,價錢攤分之後與公共交通差不多,但車程可快近一倍。

經濟學界就公私營交通工具的利弊仍存爭議:贊同私營化一方指,公營是一種壟斷,扼殺競爭之餘,往往缺乏效率,例如紐約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坐擁每日 600 萬乘搭人次,加上 150 億美元財政預算,仍然長期陷入經營危機。另外有研究指,假如將巴士服務私營化,美國政府每年可節省 57 億美元。開放私營市場(例如日本鐵路、曼谷地鐵),一來競爭能夠拉低價格,正如廉航;二來引入投資基金,又有助激發企業創新。

JR 石北線上,北海道舊白瀧「秘境車站」:唯一乘客原田華奈每日搭乘唯一一班列車上學。
JR 石北線上,北海道舊白瀧「秘境車站」:唯一乘客原田華奈每日搭乘唯一一班列車上學。

支持公營一方指出,交通一旦全盤私營,成本效益主導之下,使用量較低的路線將被大量淘汰(「一人用」車站大概只得日本人願意營運),激化社區之間的不平等;公營方針則是相反:以賺錢路線補貼賠錢路線,確保大眾獲得交通服務,免遭社會歧視。而且根據統計,Chariot 有五分一用戶用以轉乘公共交通,反映公營交通仍有必要。

亦有意見表示,公私營毋須互斥,可以互補。例如芬蘭赫爾辛基擬將交通網絡一概納入智能系統,屆時可以智能手機規劃行程並預訂公共運輸工具,以公營價格就能享受點對點運輸服務,目標是於 2025 年取代所有私家車,例子表明公營機構大可吸納創新科技,與 start-up 之間不一定互相競爭。又例如美國不少城市外聘 Uber 等企業提供接載殘疾人士服務,靈活運用個體戶以滿足小眾市場。

港鐵公私合營,理應能夠兼顧效率及公眾利益,現實卻經營得民怨載道,反映公共服務精神從缺,政府淪為商家予取予求的提款機;反觀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網絡同樣公私合營,理論上由政府出資興建,私營企業負責管理,然而政府為避免管理層一味牟利,犧牲公眾利益,於是集合公私機構專業人士,籌組公共交通理事會,從專業角度探討經營模式及車資結構,例如由政府補貼殘障和低收入人士,又建議將部分營利(包括公司罰款和車費)撥作津貼經費。公私合營可以做得更好。新加坡做得到,香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