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巴士出爐,能與 Uber 一戰?

A+A-
大眾汽車電動小巴將於 2018 年下半年於德國漢堡正式落地。 圖片來源:Volkswagen Group 官方網頁

有沒有想過,除了廣為人知的 Uber 以外,還有與人共享名車接載服務?

繼 BMW、保時捷、Audi 等知名車廠進軍共享經濟市場,建立汽車共享業務後,「大眾汽車」亦於本月初宣佈,旗下 Moia 將推出 6 人全電動小巴,用戶透過應用程式叫車,讓程式整合各人的目的地,使有相近目的地的用戶能夠共享服務。電動小巴可行駛達 300 公里,車內配有 USB 插口、閱讀燈和 Wi-Fi。

Moia 行政總裁 Ole Harms 表示,200 輛「大眾電動小巴」將於 2018 年下半年在德國漢堡正式落地,其後會擴充業務至 1,000 輛,並出口電動小巴至其他歐洲城市及美國。Harms 預料,大眾電動小巴營運後,2025 年的行車量能減少逾百萬輛。

望減逾百萬輛行車 改善路面情況

大眾於去年 12 月投資過億歐元成立汽車共享業務公司 Moia。根據 Moia 官方網站,其成立旨在開發廣泛的汽車共享服務市場,以縮短上班族的車程,並改善塞車及污染的情況。Harms 希望 Moia 能「解決交通擠塞、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空間不足等問題,改善路面情況」。他又指出,Moia 電動小巴的發展方針,與 Uber 及 Lyft 等共享汽車服務不同。Moia 的計劃是為「不愛分享的世界」提供優質服務,「顧客即使使用我們的共享服務,也能擁有私人空間,甚至有更大的享受。」Harms 強調:「從你踏進車廂的一刻起,沒有人能夠侵犯你的個人空間。」Moia 著重乘客的舒適度,從車門的入口高度到座位寬敞的空間,或車身配件到附加裝置的細節也十分周到,以滿足乘客為首,為他們提供巴士或其他共享車以外的選擇。

行內競爭大 興起名車共享潮

隨著汽車共享潮興起,人們對私家車的依賴性持觸降低,汽車買賣市場的地位亦不如從前穩定。車廠為免被貶成單純的硬件供應商,亦急於發展自己的電子業務。除了「大眾汽車」,福特於去年 9 月亦收購了三藩市客貨車共享服務公司 Chariot,以提供另類的交通服務。與此同時,蘋果和 Google 等矽谷企業亦追緊潮流,積極研發電動車相關技術。

電動車共享業務的未來

雖然各大車廠爭先恐後地發展電動車共享業務,但這些服務到底能否減低行車量,至今仍受質疑。加州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於今年 10 月發表論文,發現 Uber 和 Lyft 等汽車共享業務公司於美國 7 個主要城市提供服務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數減低了 6%。交通科技公司 Superpedestrian 總裁 Assaf Biderman 認為「Uber 和 Lyft 所提供的服務的性價比高,更多人會使用這些公司的叫車服務」,因此不少人棄用地鐵或巴士等大型公共交通工具,令路面行車數量反而比以前更多。另一方面,Moia 尚未公布其價格安排,價格要安排在 Uber 之下,而同時保持利潤和競爭力,將是一大挑戰。

Moia 營運總裁 Robert Henrich 則指:「電動車共享業務並不是甚麼新概念,但效果往往未如理想,Moia 則著眼於在客戶體驗與減低車量這兩項指標間取得平衡。」大眾電動小巴能否減低車量,在正式落地前仍難估計,但汽車共享市場的未來確實充滿可能性和變數,不少車廠對此處於觀望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