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費者轉向網購,快速時裝品牌如何將實體店轉型,繼續吸引新顧客?曾幾何時,H&M 和 Zara 這些歐美品牌關閉了數百家實體店以削減成本,但現在他們重新投資餘下的實體店,原因為何?
由零售轉向體驗為主
H&M 英國業務經理 Henrik Nordvall 認為實體店的重點是與消費者互動,為他們提供體驗。其中一間重新設計的實體店位於倫敦攝政街(Regent Street),店內翻新後增設落地電視螢幕、供顧客預訂美甲或睫毛護理的美容吧,顧客可以借用精選商品的出租區,還配有二手區、兒童區以及內設自拍功能的試身室。
Nordvall 對「華爾街日報」表示自從轉型以來,顧客拜訪實體店的平均時間大幅增加,但未有提供具體數字。這種經營模式像蘋果專門店,轉型為消費者聚集和消磨時間的地方,正是時裝零售商重新定義網購時代的服裝店。
大店變小店,支援網購
如果商店無法持續吸引顧客流量,這項投資可能會適得其反。事實上,並非所有零售商都效法全球大型時尚品牌的做法,美國百貨公司 Macy’s 就逐步轉為開設較小型的商店,消費電子零售商 Best Buy 則關閉大型商店並開設小舖。
分析師指出,這些轉變源於消費者對實體店價值的看法改變。實體店已成為履行網購訂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消費者提貨和處理退貨的場所,同時也是吸引新顧客的方式。現在零售商開店的策略有所不同,有些規模較小,更多提供試衫以外的體驗。牛仔褲品牌 Levi Strauss & Co. 於 2021 年時就計劃於 3 至 5 年之內在美國開設 100 家新店,新店規模較小,但內設裁縫服務,消費者可以在選購的產品添加刺繡或彩色鉚釘,帶來新的購物體驗。
更新店面,追上時代
其他時裝品牌如 Zara,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魯日和聖安東尼奧的新店設計,都是透過在陳列之間留出更多開放空間,讓商店看起來更寬敞,顧客不會感到擁擠,店內增設獨立的精品店,突出產品個性。
H&M 門市數量較 2019 年最高峰減少 14%,目前有 4,375 家。該公司將 2023 年的資本支出預算提高了 43%,達到 10 億美元,部分原因是為了推動商店現代化。Nordvall 表示在疫情之前,H&M 的領導層就意識到是時候更新實體店,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體驗,當疫情導致網購銷售激增時,該公司就加快重新設計門市。
歐美品牌以外,日本品牌 UNIQLO 正向西方市場擴張,規模明顯小於 H&M 和 Zara。UNIQLO 歐洲行政總裁森川拓最近在財報發佈會上表示,雖然網上銷售不斷增長,但目的地商店(destination stores)已成為歐洲收入的驅動力,也是傳達品牌形象的地方,只有令人難忘的店內體驗,才會讓顧客信任並欣賞你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