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跨性別選手 —— 包容與公平的尺度

A+A-
圖片來源: Rich von Biberstein/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體壇又一關於跨性別選手的熱話。國際泳聯(FINA)宣佈,對跨性別選手作出新規定,只接受 12 歲或譚納階段二(較後者)前完成變性過渡的泳手出戰女子組賽事。政策獲 152 個會員中 71% 的票數通過。

決定引起的廣泛討論勢繼續發酵。其中大家最關注的,莫過於美國跨性別選手 Lia Thomas 出戰奧運女子賽的夢想將因此破碎。Lia Thomas 今年 3 月成為首位奪得美國大學聯賽(NCAA)女子組冠軍的跨性別泳手,但也引起不少爭議。有人認為 Lia Thomas 是「男兒身」力壓對手不光彩,不少人討論運動員會因男性青春期的先天發展,先天的身體質素始終比女性優勝。此前,就有人支持 Lia Thomas 參賽的權利,但也有報道指,她的大學前隊友為先天女性的泳手抱不平,質問 Lia 感到快樂,但那些被她擠出參賽資格,或獎牌之列的女生,她們會快樂嗎?

這次國際泳聯的新例並不適用於「女變男」的跨性別選手,他們仍然可參加男子組比賽。國際泳聯也會研究開設「公開組」賽事,保障跨性別泳手的參賽權利。

國際泳聯主席 Husain Al-Musallam 表示保障運動員的參賽權益外,也需要保障賽事的公平:「國際泳聯永遠歡迎所有運動員。創立公開組別,意思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角逐精英級別賽事。我們將是首個開展這項前所未有賽事的聯盟。我希望在過程中,運動員都能體會到自己的發展機會。」

除了國際泳聯外,國際單車聯會(UCI)早前亦修改跨性別選手的參賽限制,把性別轉換的過渡期,由 12 個月延長至 24 個月,並將睪丸酮的標準上限減半至每公升 2.5 納莫耳。

對於跨性別選手參賽的討論及爭議,已非一日之事。我們都在提倡要明白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的分別。社會的歷史和文化建構著既定的規範和價值觀,但時移勢易,我們也要尊重現今不同人的選擇,不應再盲目跟從約定俗成。同時,多元社會的演變亦是我們要意識並尊重的。在體育的世界,就已經有許多討論的範疇和空間,筆者在以往的文章亦有所觸及。然而今次修例,除了社會和文化的層面,同時也牽涉到生理方面,確實可能影響到競技公平性。

這次,有人表態支持國際泳聯的決定。曾批評跨性別泳手參加女子賽的英國前泳手 Sharron Davies 讚賞這項決定,認為國際泳聯以科學作依據,選對的人參與,也有跟運動員及教練溝通。她說:「游泳是很有包容性的運動,我們樂見所有人來游泳,但這運動的基石是要公平,要對所有性別公平。體育的一些定義上是有排他性的,我們不會有 15 歲的男生參與 U12 比賽,也不會有重量級拳手去參與雛量級比賽,在殘奧會中,我們有很多不同的級別,就是要為大家創造公平機會。」

曾在 1976 年贏得蒙特利爾奧運男子十項全能金牌、現為跨性別女星的 Caitlyn Jenner 也支持相關決定。

另一邊廂,也有人批評國際泳聯的決定不科學、帶歧視成分,甚至有違奧運宗旨。

另設「公開組」會否是另一層歧視,「男變女」的跨性別泳手應否被允許參加男子賽等,將是可以延伸出去的討論。奧運金牌得主、澳洲名將 Cate Campbell 認為包容及公平都是運動的基石,一般而言,兩者都是並肩而行,跨性別議題是少數令兩者存在衝突的情況。

運動世界之中,包容和公平之間的尺該如何放,以及就跨性別選手的參賽政策,值得理性討論。執筆之時,似乎未見 Lia Thomas 作出回應。相信這事件的討論仍會繼續發酵一段日子。可以看看相關人士如何回應,體壇如何反應,但討論應該合理並具尊重,勿將個人取向和賽場上的爭議混為一談。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讀社會學的多棲體育人,媒體和企劃創作人,體育節目主持兼旁述、司儀,曾主持 2020 東京奧運直播和其他不同節目及活動;軟式曲棍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亦從事文字工作,兼任講師;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帶著「漫遊者」的目光,跟大家用不同角度認識體育,也從體育走出去探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