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

|共34篇|

歷史的偶然 —— 德國展覽「未選之路」

1933 年 1 月 30 日,威瑪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拉為總理,德國以至世界自此走上一段災難之路。其實,1932 年秋天德國經濟已開始從大蕭條中好轉,納粹正失去支持,不多人認為納粹能在 11 月大選後掌權。如果德國歷史上面臨的關鍵時刻有所不同,歷史會如何改寫?德國歷史博物館(DHM)的展覽「未選之路」,就回顧 19、20 世紀間,14 段德國歷史時刻,探討歷史的可能。

鴻若遠:到底要花多少個億,創作才能走向國際?

一個這樣遙遠的二戰題材,一點日本元素都沒有,但日本人還是有這個氣度和眼光,花上數年時間,把它繪成日系漫畫出版,也沒刻意加入日本角色,在裡面來爭取日本讀者的認同感。有的只是把俄語對白翻譯成日語,以及把當中蘇聯人的角色畫得稍微日系化。

在淪陷區生活的大英子民:二戰時的德佔海峽群島

1939 年 9 月 1 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初時德軍勢如破竹,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幾乎攻下整個西歐。不過,面對德軍大規模空襲,英國沒有屈服,後來更成為反攻歐陸的最大基地。然而戰爭期間,還是有英國本國範圍的皇家屬地不幸失陷,要經過五年的艱辛歲月才得以光復 —— 那就是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

美軍來了我帶路:一名痲瘋病人如何協助盟軍戰勝日本

在戰爭期間,即使看起來無比脆弱的人,都有機會成為敵人。在二戰期間,菲律賓是太平洋戰線中其中一個最慘烈的戰場,美軍和日軍分別有數萬和數十萬士兵死於當地。在這場戰爭中,一位痲瘋病人就成功避過日軍的嚴密監控,為盟軍送上重要情報。她的名字是格雷羅(Josefina Guerrero)。

希特拉是猶太人一說,從何而來?

5 月 1 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出席意大利電視節目,被問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本身是猶太人,何來支持納粹主義時,竟聲稱希特拉都有猶太血統,史上一些最惡名昭彰的反猶分子本身就是猶太人。拉夫羅夫的說法震驚國際社會,原本對俄相對溫和的以色列,亦譴責有關言論不可原諒,並立即傳召俄國大使要求道歉。其實,希特拉是猶太人之說已流傳多年,就讓我們考證當中由來。

蘇聯二戰「解放東北」期間,對中國人民的暴行

二戰期間,蘇聯雖然是同盟國的一分子,協助自由世界擊敗德意日軸心國為首的法西斯陣營,但其軍紀之敗壞,令很多平民百姓都聞風喪膽。佔領德國期間,蘇聯士兵強暴超過 200 萬名德國女姓,近 24 萬女受害者喪命。蘇聯在「解放」中國東北後,也犯下嚴重暴行,而且不單針對戰敗的日本僑民,連戰勝國之一的中國人亦逃不過蘇聯士兵的魔掌。

【東線醞釀】白熱化的日俄領土爭議:北方四島問題考

2 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球自由民主陣營聯手反制俄羅斯,日本也加入制裁行列,響應把俄國剔除於 SWIFT 外、凍結俄羅斯官員及普京親信的資產,並實施軍事出口限制。事件令日俄關係急劇惡化,不單「日俄和平條約」談判工作流產,俄羅斯甚至在有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令緊張局勢升溫。

教堂彩繪玻璃中的希特拉

在德國西南部城鎮魏爾代施塔特(Weil der Stadt)的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and Paul)內,除信眾外還有許多好奇的遊人,他們通常駐足在彩繪玻璃前:玻璃上 9 個講述耶穌生平的場景,其中一個窗格描繪魔鬼試探耶穌,奇怪的是,創作者 JoKarl Huber 筆下的魔鬼,竟然是希特拉。

追究暴行:二戰後香港的軍事法庭

第二次大戰時期,香港屬於英國殖民地,是同盟國的一分子。當日本在 1941 年 12 月向同盟國宣戰,香港也在同月淪陷,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期間日軍犯下多項戰爭罪行,例如濫殺平民和戰俘,強徵慰安婦。二戰結束後,盟軍要追究軸心國的反人類罪行,於是有知名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其實,盟軍亦有在香港設置軍事法庭,清算多名日本乙、丙級戰犯。

【Soul Monday】大半生的分離,一輩子的好友

二戰爆發前夕,9 歲的 Betty Grebenschikoff 與同齡摰友各隨家人逃亡,在柏林哭著相擁道別,從此失去聯絡。她們均以為對方死於猶太人大屠殺,並在往後的 82 年懷念著這位好姊妹。但原來二人皆成為大屠殺倖存者,還健康長壽。在連串偶然下,她們於上月初重逢,再次擁抱彼此、結伴同遊。

【二戰秘史】猶太難民加入美軍,任務卻是侍奉納粹精英?

一群逃離納粹德國的猶太難民,二戰時加入美軍,一心要親手消滅納粹黨,卻因通曉德語而獲派秘密任務,專門服侍被俘虜的納粹精英,以收集情報及使他們歸化美國。Netflix 最新半動畫紀錄片「絕密戰俘營:納粹精英在美國」(Camp Confidential: America’s Secret Nazis)就揭開這段秘史,猶太老兵憶述全家被納粹黨所殺,自己卻要奉命娛樂納粹精英,箇中精神折磨近乎把人逼瘋。

日本投降原因 —— 蘇聯參戰比原子彈更重要?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向盟軍投降;9 月 2 日正式簽署降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劃上句號。傳統觀點認為,此前廣島、長崎兩地遭美軍原子彈轟炸,是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原因,不過日裔美國歷史學家長谷川毅就提出,蘇聯對日參戰,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港日關係史(三):日佔時期兩華會

明治維新後,日本成為亞洲強國,但 30 年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其後在太平洋戰爭侵略亞洲各國,期間干犯不少反人類罪行。當時為英殖香港亦一度淪陷,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不過在日治期間,香港政治其實比想像中複雜,有華人精英就高調支持日本統治,例如所謂的兩華會,當中有些家族,英殖時崇英,日佔時助日,中治時親中,到今天依然在香港的權力核心之中。

小灰:現代軍章發展簡史(由美國內戰到二戰)

早在中世紀歐洲,貴族的侍從或麾下都會在左臂或左胸配戴一個小型的侍從配章(Livery badges),以表示自己所臣屬的領主勢力。侍從配章有別於出現在盾牌或戰袍上的家族紋章(Coat of arms),它的設計相對簡單,可以說是現在軍章的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