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攻擊美國前,請先了解快餐文化從何而來

A+A-
美式快餐文化,粗糙大件,背後是一套工業生產模式。

美國在飲食界可算是「惡名昭彰」,單是急速的快餐文化,已不知扼殺了多少美食。漢堡包與薯條、外賣薄餅與意粉、熱狗與汽水,美式快餐背後是一套工業生產模式,美味不是目的,能快速量產才是關鍵。

美式快餐文化不長,只不過是 100 年左右。據說全美第一間快餐是 1921 年開業的 White Castle,賣漢堡和飲品,更提供外賣服務。在此之前,快餐不算流行,畢竟到美國生活的,大多是歐洲移民,他們有一套歐陸式生活習慣,不易改變。只是地大物博的美國,真是一個冒險家樂園,隨著往後的工業發展,美國人將心神都放進創新領域。探險家會開車穿過 66 號公路,探索未知世界。科學家日夜躲進實驗室,研究新發明。廣告奇人把自己關在公寓中,朝思暮想如何創作新文案。他們都忘了美食,忘記口腹之間所帶來的慾望,因為人生有種形而上的追求,比美味更為重要,於是漢堡肉隨德國移民來到美國,會加了 2 片麵包和蔬菜,香腸傳到北美會變成熱狗,薄餅和意粉在美國失去了原來的質感和味道,一切以方便先行,食物最好可一上手即時吃,大家都事務繁忙,而時間最為寶貴。

時間是金錢,但比金錢更重要的是人命。真正把美式快餐文化推到極致的是戰爭。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擊沉及破壞了美軍多艘戰艦,2,000 多名士兵被殺,不到 24 小時,日軍入侵香港,繼而全面向東南亞多國進發,才不過數星期,已巧取豪奪大量新領土。

日軍以為珍珠港事件可大挫美軍銳氣,卻得出意想不到的反效果。本來是中立國的美國決定全力參戰,美國年輕人積極參軍,整個國家一夜間將工業實力化做武器,陸續生產戰機和艦艇,不斷訓練士兵,同時在戰場上追擊日本和德國。

新奧爾良的二戰博物館,詳細紀錄了二戰時美國各種文化,如女權主義的興起。

戰爭就在眼前,每秒鐘都是人命傷亡,美國人已沒時間坐下來,好好吃一頓飯。如果你有幸到新奧爾良,必定要到那裡的二戰博物館,詳細紀錄了整個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內裡一疊疊海報和漫畫,訴說出當年美國參戰後宣揚的意識:「女性都可勇敢參戰!」、「掌握時間,快一秒就是一秒!」同一時間,全國女生投入兵器工廠,新增了大量勞動力,科學家爭分奪秒研究新武器,愛因斯坦急忙去信給羅斯福總統:「現在已經時日無多,希特拉正在捷克研製核彈。」他自己早已廢寢忘餐,忘了所穿所吃,並用行動告訴世人,天才的價值可來自踏實工作。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美國以強橫的工業勢力,同時間壓迫德國和日本兩大軍事強國,換來一套新的世界秩序。而支撐起整個國家人民的,正是那些烤得夠快夠厚的薄餅、極為粗糙的漢堡和熱狗,以及可高速大量生產的油炸食物。

世界和平並不是一套太抽象的概念,信念有時可在生活細節中出現。在香港,我不時會在工廠區寫稿到深夜,看見很多年輕男女,提著外賣漢堡包或意粉,回到自己的工作室,鑽研音樂和藝術,或個人的興趣與專業。他們都做著過分宏大的夢想,希望在高地價和體制以外,尋覓另一條出路。有時夢想很快破滅,社會再給你狠狠的折磨,我們都需要食物支撐生命,但同時亦可忘記美食,去追求一套崇高精神,犧牲口腹之慾,當現實重重摔你一跤之後,便再重新站起過來,面對明天。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