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東京生活的外國旅遊業者,因武肺疫情遷到茨城鄉間生活,經歷令她發現原來日本鄉郊大有發展機會,更重新思考,未來可開發新穎又可持續的旅遊路線。
房地產
|共9篇|
抗疫非常時期,全球反省房屋政策方針
武漢肺炎引發連鎖社會問題,各國都採取多項非常措施,如禁止業主因欠租而驅趕租客,或者為無家者支付酒店房租以作防疫隔離之用。這種確保人人有瓦遮頭的方針,令歐美輿論重新關注人民的住屋權利,再次正視房價持續上漲衍生的種種社會問題。
吉屋沒出售:樓房空置潮蔓延至東京都內
日本吉屋湧現的問題,數年前已引起關注,但至今未見改善,甚至從鄉下蔓延至城市。政府調查顯示,東京都內約有 81 萬戶空置房屋,7 成位處市中心的 23 區。多個高級住宅區所在的世田谷,更有 5 萬間荒廢甚久的樓房,淪為都內最大的「鬼房區」。
Irene Lee:一手樓?二手樓?哪個更為保值?
有評論說,過往香港家庭的「移民三部曲」 —— 移仔、移錢、移民,在 BNO 政策改變下合而為一。移仔(女),當然就是找個好學校;至於移錢,就是買樓,那麼應該買一手樓好,還是二手樓好?
Irene Lee:買英國樓,先要記住的兩個詞
開始研究英國物業的投資者,很快會發覺兩個少有接觸的術語 —— Freehold 及 Leasehold。在真正花錢投資之前,最好先了解兩者的含義,才會知道自己投資了甚麼,最終又會獲得甚麼。
方俊傑:逆權庄家 —— 就勇往直前吧
兩個生意佬,本來沒有甚麼鴻圖大計,要幹出甚麼驚天動地偉大事情,只不過看見不公義的地方,看不順眼,做了一些自覺應份要做的小事,洗濕個頭後,不能後退,只好繼續堅持,隨時代演變,結果燒出熊熊大火,牽一髮動全身,改變世界。
Irene Lee:投資英國樓前,必須釐清的概念
英國利好消息不斷,加上放寬 BNO 政策一出,移民英國、購買英國物業馬上成為香港熱話,投資者們磨拳擦掌。然而,同樣是買樓,不少香港人對英國樓宇買賣的概念卻頗為陌生,最好先搞清楚,方是投資上策。
【Soul Monday】搬入空屋過好生活
記者對曾採訪的題材充滿興趣是正常事,但有記者卻以報道的專題作為事業另一跑道。英國房產監護(property guardianship)公司 Dot Dot Dot 創辦人 Katharine Hibbert 曾任職「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因對採訪過的空置房屋及偷住者問題念念不忘,最後在 2011 年成立公司希望改善社區問題,讓租戶以「房產監護人」的身份,用較低廉租金及義務工作,換取在空置的房屋中居住的權利,從而過更好的生活。
非洲曼克頓計劃爛尾的啓示
2013 年,中國證大集團宣佈投資名為「莫德芳坦」(Modderfontein)的新城市計劃,稱之為「非洲曼克頓」。如今,莫德芳坦已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但是計劃為何失敗,傳媒卻少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