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非常時期,全球反省房屋政策方針

A+A-
圖片來源:Vernon Yu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武漢肺炎引發連鎖社會問題,各國都採取多項非常措施,如禁止業主因欠租而驅趕租客,或者為無家者支付酒店房租以作防疫隔離之用。這種確保人人有瓦遮頭的方針,令歐美輿論重新關注人民的住屋權利,再次正視房價持續上漲衍生的種種社會問題。

彭博社報道,隨著全球經濟因疫情而停擺,大量企業入不敷支,無數人口失業而有糊口困難。專家紛紛警告,租戶因欠租被逐的規模可能達至史無前例,不少政府也頒佈臨時禁令,禁止業主驅逐租戶,以免大量人口流離失所。

英國和法國同樣實施逐客禁令,其中英國的措施從 3 月起實施至 8 月底,至今延長禁令的呼聲依然不斷;美國國會無法就延長逐客禁令達成共識,為免基層無家可歸增加染疫風險,國家衛生部門運用防疫隔離的行政權力,頒令禁止業主驅逐年薪不足 9.9 萬美元(約 77.2 萬港元)的租戶。

上述例子同樣反映,疫情增加無家可歸的社會及經濟成本,迫使政府出手介入租賃市場。其實,隨著房地產價格逐年遞增,提倡政府調控的呼聲在歐美愈來愈流行,相信疫情將會為這類主張提供新理據。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政綱便提倡,透過房屋補助券(housing vouchers)增加租金補貼。歐洲近年有不少輿論要求政府再次提供公營房屋,德國柏林早前推行租金上限政策(Mietendeckel),又有公民運動 Deutsche Wohnen & Co Enteignen 推動把私有化公屋再公營化,情況同樣備受國際關注。

房屋供應緊張普遍又與炒賣房產有關。為針對業主以物業作為投資工具,不願減租甚至肆意讓單位空置、待價而沽,巴塞隆拿便制訂新政策應對,沒收企業持有的長期空置單位,再以公屋形式出租予低收入居民,以穩定租賃市場供應。

近年流行的短租平台如 Airbnb,同樣是歐美輿論焦點,不少業主寧可把單位短租予遊客作渡假用途,變相影響房屋市場供應。除了禁止非自住單位短租,或就短租房屋發牌外,部分政府亦為單位每年可短租時間設限,試圖減少短租的誘因。歐洲先後有 22 座城市聯署,要求歐盟針對短租平台實施更嚴格管制。

為了誘使發展商供應更多廉價房屋,歐美政府慣常會提供稅務抵免、放寬規劃限制,以允許更多地方興建密集房屋。在疫情衝擊下,美國有國會議員便主張,大舉提高低收入住房稅收抵免(Low 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金額,鼓勵發展商興建更多房屋。英國則徹底改革城市規劃制度,只要發展項目符合地區準則便保證獲許可,免去逐個項目審批的繁瑣程序。

隨著疫情推使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歐美有愈來愈多在職人士開始反思,是否有必要為工作之便而居住市中心。假如遙距工作模式在疫後依然大行其道,市民將有更大誘因選擇郊區的廉價獨立屋,令遷出市區成為新潮流,變相降低市中心房屋供應壓力。但都市化如香港,市區以外的廉價房屋選擇也委實不多,除非市民願意搬往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