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鯨魚慘死,不少香港人大表痛心,並指控觀鯨的市民、遊客和船家是罪魁禍首。在這個保育意識成熟的世代,殺害鯨魚被視為野蠻象徵,但其實工業革命爆發後,鯨魚曾經被視作取之不盡的廉價資源,被提煉成機器零件的潤滑劑。橫跨兩個世紀的捕鯨業,幾乎把地球上的鯨魚獵殺殆盡,令海上最具威嚴的巨獸,一度淪為工業文明的廉價品。
生態保育
|共32篇|
【Soul Monday】無償在酷熱中巡邏,只為保障野馬與遊人安全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 9 人義工團隊「Pony Patrol」(小馬巡邏隊),正努力保護阿薩提格島國家海岸的野馬。義工常在酷熱天氣及蚊叮蟲咬的惡劣環境下當值,無償解決馬與遊客的紛爭,保障彼此安全,讓人們可以好好遊玩,野馬可以如常生活。
斯里蘭卡禁即棄塑膠製品,拯救野生動物
在斯里蘭卡,由於大量野生動物因吃進塑膠製品中毒死亡,當地政府宣佈從 6 月起全國禁止使用即棄塑膠製品,包括禁止製造或銷售塑膠餐具、調酒器和假花,希望能減少塑膠垃圾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影響。
【Soul Monday】全民救海鸚的冰島小鎮
在冰島偏遠外島赫馬島(Heimaey),世代的居民都會組成海鸚巡邏隊(Puffin patrol),以營救被燈光誤導而受困城鎮的海鸚鄰居。
呂嘉俊:香港海鮮都好「貴」,背後代價更大得驚人
你在香港望著海鮮酒家的魚缸,如果有所謂「天眼通」,可追尋來歷,會發覺牠們並非來自香港水域。1 個月前,牠們仍在五湖四海,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洲、斯里蘭卡…… 短短時間便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餐桌上,成為海鮮菜餚,這當然不該有過分浪漫的聯想,因為海鮮運輸的背後,可以是一首哀歌。
巴黎百年老樹:抵禦熱浪的屏障還是絆腳石?
熱浪侵襲,不少巴黎人都躲到樹蔭下避暑,但市政府為應對氣候暖化,計劃犧牲市內多棵老樹。當局強調,長遠計劃植樹 17 萬棵為城市降溫,數目將遠遠超過砍樹。但有市民不肯退讓,堅持百年老樹的降溫能力,遠勝年輕小樹。市政府最終在連場抗議下妥協,究竟這是應對氣候暖化的勝仗還是敗仗?
如何把泰晤士河,重塑成世界一線的潔淨河流
香港近年銳意推廣「河畔城市」概念,進行多項河道活化工程,例如剛剛在 4 月份完成的佐敦谷明渠項目。香港的河道改善計劃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而港人熟悉的英國,過去就成功把泰晤士河,由一道死水變成世界一線的潔淨河流。赫特福德大學水域生態學家 Veronica Edmonds-Brown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細述當中的歷程。
種樹救紅松鼠,或會適得其反?
為應對氣候危機及促進生物多樣性,英國近年在各地擴建針葉樹種植園,然而此舉卻有可能威脅其中一種要保護的物種 —— 紅松鼠。
真人道:哥國政府拯救城市中的樹懶
野生動物要在城市生活極不容易,行動緩慢的樹懶更是難以趕上城市急促的步伐。據網媒 CityLab 報道,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樹懶需要 10 分鐘才能完全橫過,期間更是險象環生。為此,哥斯達黎加一個保育基金會正修建「樹懶穿越繩索」,幫助城市人的慢動作鄰居安全過活。
愛護「鄰居」,建一條刺蝟公路
在英國牛津郡基德靈頓(Kidlington)民居的花園,人們以迷你斜坡、樓梯、圍欄及石牆底部的小洞,為刺蝟們打通一條專屬的道路,以幫助牠們與人共存。通道由當地志願人士營運,亦是全英國最長的「刺蝟公路」。
僅存雌性北方白犀牛,如何延續種群?
1960 年,非洲約有 2,000 頭北非白犀牛(Northern white rhino)。如今,東非國家肯雅的 Ol Pejeta 野生動物保護區,僅存世上最後兩頭北白犀。可惜,母女 Najin 與 Fatu 均為雌犀,亦不適合懷孕,無法自然繁殖下一代。科學家在去年 8 月起提取 Najin 與 Fatu 的卵子,並計劃以北白犀近親南非白犀牛為代母,希望從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中挽救北白犀種群。
亞馬遜:研究真菌的寶庫
除了豐富多元的樹木和動物,亞馬遜森林還有甚麼不為人知的瑰寶?近日一個由英國、巴西、德國、瑞典和愛沙尼亞學者聯手進行的研究發現,在一茶匙亞馬遜泥土中,就有逾 1,800 種微生物,當中 400 種為真菌。目前,地球上估計多達 380 萬種菌類未有正式分類,包括土中的真菌和肉眼看得見的菇,相信將成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另一前線。
Moyashi:緊急狀況裡的集體回憶
海洋公園是值得保留的,正如筆者同樣認為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碼頭值得保留。為了保存一個海洋教育及保育中心,也是為了集體的回憶。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問的是「是誰的回憶」。如果答案是「香港人的回憶」,那麼這個答案必然是建立在「香港人還有未來」的前設上。問題是:我們還有嗎?
虛擬旅遊疫市造好,正常日子仍有可為?
多年來,VR 技術只是旅遊界的一種宣傳手法,是吸引遊客付款親身到訪的噱頭。武漢肺炎除了令世界成為在家工作、遙距社交的實驗場,更改變了世人旅遊的方式 —— 適逢旅遊旺季卻無法外遊,不少人決定給虛擬實境一個機會。在疫情下,人們只有望梅止渴的選擇;待世界回復正常,VR 旅行熱是否仍能屹立不倒?
信天翁:非法捕魚剋星?
合法捕魚船都有登記以及獲發牌照,它們必須遵守法律,在限定的地點和時間,捕取限定的數量及品種。但是公海不受任何一國的法律管轄,而在浩瀚的公海上派遣巡邏船隻或者飛機,效率也極低。如果可以在 30 日内派遣 100 名觀察員,覆蓋 10,000 公里的範圍,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因此,「信天翁哨兵團」應運而生。
追蹤草原鵰到伊朗後失聯,使研究項目破產?
失聯之後重新得到 Min 的消息,雖然令人高興,但收費比平時貴了 3 倍。慶幸的是 Min 一個星期前離開了伊朗,進入沙地阿拉伯,那裡的數據收費較便宜。
【Soul Monday】昆蟲學正消亡,Pokemon Go 救得了它嗎?
過去幾年,昆蟲數量銳減,尤其以蜜蜂為甚,「紐約時報」更稱之為「昆蟲的末日(Insect Armageddon)」。研究牠們的學科也難免受到威脅。在德國舉行的昆蟲學會議,就如何拯救夕陽學科展開討論,科學家開始考慮用 Pokemon Go 的方式,鼓勵新一代收集昆蟲,從而接觸昆蟲學。
李衍蒨:為動植物尋找死因
最近,泰國狗狗誤登船來到香港後,迅速被處理掉的新聞,讓人傷心難過。這類型的悲劇,坦白說,每天都在我們周遭發生。或許不是誤登船隻的寵物,可能只是山路上的猴子被高速行走的汽車意外撞倒,可能是無辜誤食毒藥的流浪貓狗,可能是觸電的鳥隻,這些事件發生在我們生活環境、大自然當中,又有誰為牠們查明真相?又有誰為牠們找出喪生前的片刻經歷呢?
面部識別,打擊非法販賣黑猩猩
中國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尤其用於人民身上的人臉辨識系統,更為新疆和平穩定發揮重要作用。不過,臉部識別技術除了可用在人類身上,亦可成為拯救無辜動物的工具。專家開發「猩臉辨識」系統,並用於社交網絡上,查找被非法販運到各地的黑猩猩。
惹上怪麻煩的佛系僧海豹
僧海豹如其名,長著一張佛系的臉,面對異物竄入鼻子之中,雖然面帶無奈,但也沒有太大掙扎。畫面諧趣,但一臉與世無爭的僧海豹,其實正臨絕種危機,生活本已經夠艱難,現在牠們又找到讓自己陷入麻煩的獨特方法,令保育人員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