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存雌性北方白犀牛,如何延續種群?

A+A-
在肯雅 Ol Pejeta 保護區,世上僅存的兩頭北非白犀牛 Najin 及 Fatu。 圖片來源:Ol Pejeta Conservancy/Facebook

1960 年,非洲約有 2,000 頭北非白犀牛(Northern white rhino)。如今,東非國家肯雅的 Ol Pejeta 野生動物保護區,僅存世上最後兩頭北白犀。可惜,母女 Najin 與 Fatu 均為雌犀,亦不適合懷孕,無法自然繁殖下一代。科學家在去年 8 月起提取 Najin 與 Fatu 的卵子,並計劃以北白犀近親南非白犀牛(Southern white rhino)為代母,希望從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中挽救北白犀種群。

多年來,戰爭及偷獵等人類行為使北白犀數目銳減,直至 2018 年 3 月,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 Sudan 死亡。即使人們早在雄性北白犀身上收集精子,但 2014 年的健康評估已表明,Najin 與 Fatu 因各種身體原因,並不適合懷孕。母親 Najin 後肢無力,保護區獸醫 Stephen Ngulu 解釋,犀牛懷孕時,助孕激素(progesterone)會改變其腿部動態,「如果 Najin 懷孕時跌倒且無法再站起,結果只會一屍兩命」。女兒 Fatu 則因子宮沒有內膜,不可能受孕。

因此,科學家去年在牠們身上提取卵子。一旦成功提取,便馬上將卵子送到意大利醫療實驗室 Avantea,由體外人工受孕(IVF)專家 Cesare Galli 主持胞漿精子注射(ICSI)技術。截至去年 8 月 26 日,10 粒卵子中有 7 粒成熟,當中 Najin 與 Fatu 分別有 3 及 4 粒卵子,並在實驗室與另外兩頭雄性北白犀 Suni 與 Saut 早前提取的冷凍精子結合。日前,科學家第三度成功收集 Najin 與 Fatu 共 10 粒卵子。

至今年 1 月,7 粒受精卵已有 3 粒發育成早期胚胎,目前仍在實驗室冷凍保存。這次亦是科學家第一次以體外受精方式,為北白犀生產胚胎。下一階段,便是將胚胎植入至南白犀體內,希望「借肚」產下北白犀。不過,要找到適合的代母亦不容易。南白犀雖然在物種分類上最接近北白犀,但過去為南白犀牛植入胚胎的嘗試,多以失敗告終;去年 7 月才有世上第一頭人工授精的南白犀出生。

工作人員日前第三度提取北白犀的卵子。 圖片來源:Ol Pejeta Conservancy/Facebook

Galli 解釋,目前學界對犀牛的生殖系統仍瞭解不詳。科學家現時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是確切找出犀牛胚貽最適合著床於子宮內膜的時機。以人類體外人工受孕而言,女性月經週期決定植入胚胎的時機,但並非所有動物都有月經週期,例如貓等動物,便會在交配時釋放卵子。Galli 認為,若果犀牛也是如此,或能以交配作為植入胚貽時間的指標:在南白犀交配後將胚胎植入體內,可能有助增加代孕的機會。

現時,四隻野生雌性南白犀及其後代,正於距離 Najin 與 Fatu 不遠的自然棲息地生活。下一步是安排已絕育的雄性南白犀與雌性南白犀一起,等待他們交配。「看到他們騎身交配,便代表雌犀牛已準備好了。接下來只要放麻醉槍,將胚胎植入。」話雖簡單,但一切仍以瞭解犀牛的生殖系統為前提。有研究人員認為,下一代北白犀有望在 10 至 20 年出生。

重振北白犀,還要面對另一問題:要重新成為可持續繁衍的種群,基因必須多樣化、至少需要 20 頭不同祖先的動物。因此,國際科學家聯盟 BioRescue 亦嘗試從其他北方白犀牛的冷凍組織中以幹細胞轉化技術,創造出名為配子(gamete)的人造性細胞,藉此豐富基因庫。要復興北白犀種群數量並重新引入至原來棲息地,可能需時長達 70 年。從另一角度來看,此年期亦反映了人類傷害其他物種的代價,彌補從來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