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兒童教育雜誌聞名、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學研控股,如今已轉型為老年住宅業的先驅,並在全日本擁有約 130 個住宅設施據點。高齡者住宅與其出版事業幾乎毫無關聯,可說是跳躍到從未涉足的全新領域。一切從零開始,之所以有機會成功,其一就是善用公司的內部資產。
長者
|共50篇|
未成年照顧者:老化日本的代罪羔羊
日本政府首次就未成年照顧者(Young Carer)進行全國調查,近日發表的結果顯示,大約平均每 20 名中學生,就有 1 人要擔起本該由成人所負的責任,恆常操持家務、看護病患或照料幼兒。不少人因此身心疲憊,盼能多點睡眠及溫習時間,但直言「再怎樣求助也無人關注」,倍感孤立無援。隨著人口持續老化,新世代恐成「代罪羔羊」。
救世軍:「疫」境求變 長青合製線上導賞團
過去一年的疫情,確實令不少已準備就緒的計劃增添波折。可幸的是,憑著「長青遊樂團之細閱南山」計劃的職員、長者導賞員和青年義工的創意和毅力,在「疫」境中迎難而上,成功讓起行之日遙遙無期的屋邨導賞團,以嶄新的方式向大眾呈現。
【Soul Monday】疫下老人想聊天,年青人想學語文,一拍即合
武肺之下,線上計劃 ShareAmi 令老人得到慰藉,又令學生得到學習語言的機會。計劃現已安排全球 107 名學生與法國高齡人士配對聊天,目的是在當地實行嚴格封鎖措施期間,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同時為無法出國旅行的語言學生提供練習法語的機會。
同居孤獨死
長者在家離世,同住親人卻無力向外通報,直至 4 天後甚至更久,方為他人知曉。這種「同居孤獨死」,近年在日本開始增多。「讀賣新聞」報道,光在 2018 年,東京 23 區、大阪市及神戶市便有 204 宗個案。一些人因有認知障礙或卧病在床,無法傳達屋內親人已死一事,凸顯了高齡化社會的新問題。
【心明大義】研發長者軟餐 空姐為「吃」辭職
80 後的鍾倩盈(Sandy)從前是一位空姐,因為外公中風後過身,令她毅然轉換跑道,投身研發軟餐的行業。她和幾位拍檔成立了食品科技初創公司「吞嚥易」,希望讓長者重拾吃的樂趣。
多種科技,令長者們獨立樂活
港人平均壽命超過 80 歲、日本開始踏入百歲時代、近 5 分 1 歐盟公民超過 65 歲…… 1980 年至今,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已經翻倍至約 10 億,預計到了 2050 年更會再翻一倍。但若是百病纏身,仰賴他人過日子,再長壽也沒意義。多國政府及企業正在尋求尖端科技協助,讓長者們擁有健康而獨立的生活。
【百歲時代】武漢肺炎大流行,認知障礙症患者急升?
武漢肺炎大流行,長者運動及社交的機會減少,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恐會增加。在日本千葉縣成田市,地方政府成立名為「人生帥氣計劃」的長期照護預防教室,提供鍛煉身體和頭腦等預防發病的活動。不過,監督該計劃的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客席教授朝田隆警告,「將來有可能爆發認知障礙症患者急增的大流行」。
為白菜、廚具鋌而走險的韓國長者
南韓疫情反覆,經濟持續惡化。失業率高企之下,愈來愈多人選擇鋌而走險,以盜竊或欺詐的手段,但求有兩餐溫飽。根據「中央日報」,這類「生計型犯罪」近月急增,包括潛入田地偷白菜、在網吧使用偽鈔,甚至有人爬燈柱進入食肆,只為順走總值僅 1 萬韓元(約 67 港元)的廚具。
漸遠的原爆記憶,如何傳承?
今年是廣島、長崎原爆的 75 週年,適逢 2020 東京奧運,長崎原爆資料館本來計劃藉此盛事宣揚和平價值。不料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資料館在 4 月起關閉至 6 月初,打亂館方計劃。新任館長篠崎桂子更提到,許多原爆倖存者有感年事已高,擔心分享經歷的機會愈來愈少。
新世紀窮人:一身頑疾的長壽
時移世易,不僅富有國家居民愈來愈長壽,貧窮地區人士死亡率亦大大降低。這聽來是件好事,但除了智慧和尊重,老人家積累的,還有各種慢性病。若百病纏身,卻無法獲得合適治療,長壽則未必是福。先進國家的醫療系統已為應對老人病下了一番苦功,但發展中國家,又準備好了嗎?
老人政治:國難的根源
5 月 5 日,董建華和梁振英牽頭的「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舉行成立典禮。可是記者會上,最年輕的梁振英都已經 65 歲,今年將 83 歲的董建華就被多次拍到「戴口罩飲水、除口罩講野」的滑稽畫面,被評論人揶揄該聯盟是「長者再出發大聯盟」。在香港,很多職業包括公務員都有法定退休年齡,政治卻由老人主導,同樣問題亦出現在美國、中國、馬來西亞等地。這個現象被稱為 Gerontocracy —— 老人政治。
網絡黃昏戀騙局
從未見過的那個他或她,也許更添一層神秘感。不過,這個在電話裡道盡甜言蜜語的人,假如有日突然跟你說急需周轉,或許就是網戀的終結、詐騙的開端。在美國,向年長者甚至老人家下手,隨時能騙取更大金額。
家有一老:防疫零意識,如何是好?
阿媽自信身體強健,天天出門飲茶打牌?父親跟從政客讒言,蒸完口罩又重用?伯父不肯退票,堅持外遊到處飛?姨婆嘲笑大驚小怪,沖水兩秒當洗手?缺乏防疫意識的長輩,幾乎每個家裡都有,偏偏他們卻是風險最高的一群。全球孝子賢孫不被氣死,就怕老人家「中招」病死。但除了放任,還能怎樣?
【香港文摘】退休後不如當選手? —— 訪業餘銀齡電競隊 Special Mission
不論是參加比賽,還是到校園分享,Special Mission 都滿受年輕一輩讚許,「佢哋讚我哋老人家都識咁多嘢!」得到年輕人的認同固然開心,但 Special Mission 關心的是如何進入年輕人的世界。她們認為,學生需要家長對學業以外的關心,更渴望父母換位思考。「如果我爸媽都好似你咁諗就好了」,如此酸溜溜的感受,是她們最常聽到的話。
【香港文摘】黎青龍不拘一格的不老秘方
訪問前猜測了一陣子究竟訪問對象會穿哪套西裝受訪 —— 每次訪問,他都會悉心配襯,穿一套整齊的三件頭西裝出現在鏡頭前,但整齊不代表嚴肅沉實,他所選的顏色大膽充滿個性,甚至充滿標誌性。所指的,就是著名肝臟權威黎青龍教授。
英國政治兩極化、世代出現裂痕,錯在社區規劃?
由香港街頭抗爭、台灣大選、到歐美的氣候罷課運動,各國世代間的政治分野正日益加劇,近年英國鬧脫歐鬧得沸沸揚揚,長者與年輕世代的立場同樣出現巨大鴻溝。有英國專欄作家斷言,世代之間的政治矛盾,是由英國失敗的社區規劃促成,導致長者在退休社區中「與世隔絕」,難與年輕世代坦誠交流,究竟這種解釋是否站得住腳?
救世軍:退而不休的人生下半場
真正讓人變老的,不是年齡增長,而是心態老化。來自「救世軍耆才拓展計劃」的長者導師陳樹斌及陳澧祥從未展現龍鍾老態,他們都有自己擅長的手藝,做起來眼明手快,更開班授徒將技術傳揚,過上充實精彩的退休生活。
救世軍:肯定長者的生命故事與價值
這次,救世軍「香港安老院舍完善人生關顧計劃」舉辦「思前.想後」懷舊回憶展,與長者回味往日時光,藉此讓他們思考往後的人生。展覽將於 9 月至 12 月期間於計劃屬下的 15 間院舍巡迴展出,與長者回顧自己獨特的故事。
【Soul Monday】讓老人院變成 Happy 之家的方法
日本踏入超高齡社會,老人院數目日漸增多,但兒孫親友多在假日才會到訪,顯得其他時間分外寂寥。在神戶市長田區,卻有一間院舍總是熱鬧無比。平日常見小學生、青少年甚至外國人進出,而他們和院友往往非親非故。因為此處不只是長者的住所,更是區內居民的聚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