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團體「時光」(Time Capsule)團隊於過去兩年訪問了過百位長者,把其生命故事紀錄下來,製作成生命故事冊,現於「最好的時光」展覽會中展出。在這裡,你可找到一代人的故事,及其編職出一個時代、一段歷史的縮影。
長者
|共69篇|
人口老化下,日本的高齡孤食現象
「三代同堂、齊人開飯」,這種家庭模式在日本社會愈來愈罕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四口、分時用饍」,而當子女長大離家、另一半先逝或離異,獨居老人更變成與空氣進餐。有些長者或樂得清靜,很多人卻鬱鬱寡歡,甚至因此營養不良。為了解決「孤食」問題,不少民間機構積極為銀齡族尋找「飯腳」。
【超級老人】現代生活有損大腦健康?
美國查普曼大學人類學和衛生經濟學教授 Hillard Kaplan,於 2014 至 19 年間跟醫生、生物化學家和人類學家組成流動團隊,到訪亞馬遜偏遠地區逾 100 個村莊收集原住民的健康數據,以找出非工業化的生活模式,會否對大腦退化帶來不同影響。
退休保障制度:專制國家必行之道
打工仔退休後,自然會失去一大部分相對穩定的生計來源,很多都需要依賴個人積蓄和公私營退休金過活。退休保障制度之穩健,對普羅大眾的福祉至關重要。挪威奧斯陸大學政治學家 Carl Henrik Knutsen 和 Magnus Rasmussen 就在學術期刊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撰文,嘗試驗證退休金制度與專制國家的政治穩定,存在甚麼樣的關係。
日本長者多,棄養寵物也多
長者飼養寵物,益處多但「手尾」也多。老人家本想找個伴或生存意義,令自己更健康、愉快地走人生最後一程,無奈因為疾病、體力衰退,甚至驟然離世,令他們的寵物被獨留在世。在高齡化的日本,這個現象尤為嚴重,有收容動物的組織表示,8 成遭人棄養的寵物,主人也是銀髮一族。
助人不能自助:照顧者壓力症候群
若果有人不幸遇上意外,受苦的不單單是當事人,還有當事人的至親,他們可能要充當照顧者的角色,長時間守候照料當事人。近年,愈來愈多心理學和公共衛生專家關注這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有學者就專門研究「照顧者壓力症候群」(caregiver stress syndrome),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
【Soul Monday】大器超晚成的海報藝術家兄弟
4 年前,從事博物館及畫廊展覽工作的 Aviram Cohen,在紐約皇后區附近被商店和餐廳門外色彩繽紛、風格獨特的懷舊手繪海報所吸引,他希望創作者能為其妻的瑜伽及普拉提工作室繪製宣傳海報。最終,Cohen 找到 Cevallos 兄弟,他們已年屆 80,數十年來每天都在曼哈頓的公寓作畫,Cohen 於是為他們開設社交媒體帳戶,讓這對藝術家兄弟的作品自此紅遍紐約以至世界各地。
60 歲想做 Influencer?泰國培訓計劃幫到你
當長者使用社交媒體再非新奇事,愈來愈多銀髮 Influencer 出現也是意料中事。不過因技術所限,長者要製作網上內容並非易事,有見及此,泰國政府推出計劃教授老年人網上技能,由大學生負責指導,藉此培養 60 歲以上的網絡紅人。
護瞳行動:住在我們隔壁的長者,誰去關顧他們的健康?
老齡化是許多國家和城市正面對的問題,香港也不例外。看到最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對長者造成的影響,就教人心酸不已。防患未然雖是老生常談,要執行時卻需要無比的遠見和毅力。
【Soul Monday】重新為超老齡化社會設想的桌上遊戲
在人口老齡化之下,未來大部份人口都難免會成為老年人及照顧者,並因此承受巨大壓力。日本地區老人支援組織有見及此,想出製作桌上遊戲「Community Coping」(コミュニティコーピング),以輕鬆手法教育大眾。玩家需要代入角色,然後助陷入困境的居民聯繫合適的專家,防止老齡化社區因缺乏支援而崩潰。
八旬兒照料百歲母:美國的「老老相顧」現象
坐輪椅的是長者,推輪椅的也是長者。這種「老老相顧」現象,如今正在美國蔓延。統計顯示,65 歲或以上的照顧者持續增加,他們在理應退休享福的年紀,仍要照料久病伴侶,或比自己更老更弱的人瑞父母。本是出於愛與責任的行動,卻變成經濟、體力及心理重擔,甚至最終要「先行一步」。
年齡歧視:在退休人士之間同樣常見?
近年,世代矛盾愈來愈深,中年人會標籤年輕人為「廢青」,年輕人又會以「廢老」還擊。這類型的年齡歧視(ageism)在職場上很常見,不過英國巴斯大學教育學家 Sam Carr 近日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表示,同樣的現象,在退休人士之間也很普遍。
救世軍:友「伴」同路人
在恆常的護老者慰問和探訪中,友「伴」大使由準備物資、規劃探訪路線等都一手包辦,所花的心神可不少,而令雅飛一直堅持陪伴護老者走過不平坦的漫長照顧之路的,大概正是一份使命感。
睡眠訓練減抑鬱
一夜難眠,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之餘,精神更形疲累,長此下去容易衍生出各類身心疾病。最近有一項研究臨床試驗就發現,受試者接受認知行為睡眠訓練,由專業治療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讓身心可以為一夜好眠做好準備,不僅能改善失眠問題,甚至有助預防老人患上抑鬱症。
【Soul Monday】99 歲的他,踩逾 3000 公里得亞軍
今年 9 月 6 日至 10 月 1 日,超過 5,000 名參賽者參加英國體育管理機構英國單車會支持舉辦的「長者單車世界錦標賽」(Road Worlds For Seniors),年屆 99 歲、居於華威郡一家養老院的 Kenneth Judd 勇奪銀牌。賽事今年已來到第五屆,專向長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開放,參與者只需踩著由挪威公司 Motitech 製造的單車機,便可與其他人一決高下。
日本新燃料 —— 成人紙尿片
「就算一張廁紙、一條底褲,都有佢本身嘅用處。」廁紙、內褲如是,何況紙尿片。不過,用完的紙尿片,還有甚麼用處?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成人紙尿片銷量高於嬰兒紙尿片,產生的廢物每年以數萬公噸速度增長,「紐約時報」就報道,日本有市鎮選擇回收紙尿片,經處理後成為燃料。
【長壽日本】老來一人,租屋難求
終身不嫁娶也好,喪偶或離婚也好,日本的單身長者正急劇增加,預計到 2025 年人數將達 751 萬。而據政府 2018 年度的調查,這類人士佔整體租戶的 3 分 1 之多。不過,他們也是最難租屋的一群,有個案更曾被逾 20 個房東拒絕,背後出於兩大隱憂 —— 既怕老人無租交,更怕老人孤獨死。人生的最後歸宿,哪裡能求?
曾詩敏:發掘人生更多可能
確實,不要隨便認老;人生尚有太多可能。特別在運動的世界,可以的話,夢想和嘗試,在大部分時間而言都不會太遲。
腦退化觀念革命:長者邁向「第二童年」
搞不清自己身在何方、認不出至親、最後只能吐出幾個單字…… 腦退化的歷程,不論發生在自己還是家人身上都是惡夢。有研究阿茲海默症的學者指出,目前有學說將阿茲海默症理解為逆轉成長的疾病,就如逆向地經歷人生「第二童年」。此說尚未能為治療帶來突破,卻有助我們體諒病者困境,甚至反省主流的線性人生觀。
兒童雜誌轉型契機一:幫助老人防失智?
以兒童教育雜誌聞名、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學研控股,如今已轉型為老年住宅業的先驅,並在全日本擁有約 130 個住宅設施據點。高齡者住宅與其出版事業幾乎毫無關聯,可說是跳躍到從未涉足的全新領域。一切從零開始,之所以有機會成功,其一就是善用公司的內部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