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斬斷悲劇的連鎖,不是決定於個體有沒有放下仇恨,而是體制能不能有效地處理內部矛盾。
體制
|共7篇|
包大人:從議員被 DQ 看社會分化
不少朋友問,泛民被全面封殺、北京定下新愛國者定義,一再破壞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為何年青人的反應如此冷淡?看來可能和他們的背景有關。
鄭立:無間道 —— 唔鍾意警隊又唔鍾意黑社會,所以兩樣都加入可行嗎?
這也是為何大部分人最後還是會選擇被體制同化,如果所有同事都跟你貌合神離,每天上班都是地獄,最終還是會寧願跟同伴的想法、說話比較相近。體制之所以同化你,是因為體制並不是死的,他會化為習慣與意識形態,投射到你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除非有極強的意志力,否則必然會被同化。
Moyashi:道德無雙
「道德無雙」是因為有現代文明在背後支持,不過作品用開掛的方式跳過了血腥的歷史,直接空降現代文明,進入充滿人道主義的理想世界。如果要為作品重新改名,應該是「資本主義的鐵拳」。
鄭立:逃學威龍 2 —— 警察的責任是保護市民,還是服從體制?
這一集的周星星根本就不是臥底,甚至不是警察,而只是一個前警察。這次周文健飾演的政治部探員以及達叔才是臥底。他是一個自資實現自己所相信事情的市民,而最後證明了建制警隊與政府是錯的,而對的是他。
權威沒落,社會如何重建信任?
民無信不立,「信任」是令社會暢順運行的必酬品。只是,當戰爭即和平、暫緩即撤回等小說「1984」般的 Doublespeak 愈加普遍,謊言歪理橫行,公眾不得不字斟句酌,「信任」就變得愈來愈稀缺。如何重建信任,導正社會歪風,讀一讀於牛津大學任教的 Rachel Botsman 所寫的「信任革命」,洞悉現代社會的「信任模式」轉變,或有助益。
大屠殺的助力,是無政府狀態?
每當談到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我們通常想像一個無所不能的極權國家,先將人種分門別類,再有系統地滅絕當中的猶太人。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Timothy Snyder 梳爬史料寫成著作「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卻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 只有在國家體制瓦解,所有人喪失公民身份,納粹對猶太人的殺戮才會發生,無政府狀態才是釀成大屠殺的真正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