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韓國藝術家崔泰潤 —— 尋找編碼與紡織的詩意及人文連結

A+A-
崔泰潤作品「CPU 餃子」;圖片由 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提供。

電腦編碼中只有 0 和 1 的世界,與紡織有何關係?兩者又可以怎樣與人文關懷連結起來?韓國藝術家崔泰潤聯同國際藝術家團隊,於 CHAT 六廠舉辦充滿童趣的互動展覽「織碼如詩」,以黑白、簡潔為基調,卻帶出不同的色彩與溫度,讓參與者探索及解構編碼與紡織的關係,並展示出兩者如何與關懷連結。

編織與電腦的世界

踏入展區,便會看見一幅巨型圖畫與不斷播放的影像。那些可愛的「線條人」代表不同的角色及職責,當中包括 CPU 中央處理器、算術邏輯單元等,而代表 CPU 的人就像廚師一樣在煎餃子。其實這是藝術家崔泰潤於 2014 年開始的「CPU Dumplings Workshop」,希望分享基本運算原理,而其意義當然不止於此,觀眾可從中親自發掘。他在電訪中分享,雖然很想於香港舉辦此工作坊,卻礙於疫情未能成事。不過令人感到驚喜的是,他除了手繪「線條人」外,亦親手寫出圖畫內的中文字,並笑說是第一次寫那麼多漢字。即使只是一些細節,他亦盡量讓觀眾感受其力量與溫度。

經紗與緯紗、高針與低針、零與一;編織和代碼的歷史緊扣在一起。英文『text』和『texture』有著相同的字源,源於拉丁語『texere』,意為編織。『poetry』一詞來自希臘文『poiesis』,意思是創造。植物、寫詩和編碼以抽象和重複的概念為基礎,並具有轉化的力量 —— 把資訊轉化為實物、體驗或互動。

Amor Munoz 作品 Coded Textile I(Matter and Memory)Coded Textile II(Matter and Memory);圖片由 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提供。

崔泰潤是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都在探索科學、技術和人際之間的詩學。2013 年與友人於紐約共同創辦了詩意編程學院(School for Poetic Computation),持續教授課堂及舉辦具實驗性的工作坊,其宗旨為「more poetry, less demo」,希望參與者能探索自身更多的可能性。「織碼如詩」早於 2018 年開始構思,除了受 CHAT6 的邀請外,他亦了解到電腦的歷史是基於紡織歷史。他以織布機(Loom)為例,當中如何織出一塊布及構成圖案,其實與電腦編碼的 0、1 同理。這令我想起展覽中藝術家 Amor Munoz 的作品 Coded Textile I(Matter and Memory)Coded Textile II(Matter and Memory)。它們是兩大幅由黑與白組成的羊毛梭織掛氈,可以 0、1 解讀,當了解它們的組合後,就可從中找出其對應的英文字母,如 A 的編碼是 0100 0001;B 是 0100 0010…… 當你找到當中的規律,便可了解掛氈的意思。

藝術與科技打破人的隔膜與局限

崔泰潤於心光盲人院暨學校舉辦工作坊;圖片由 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提供。

展覽充滿人性及趣味,除了有不少互動展品外,崔泰潤亦展示出其過往的研究計劃「分佈式關懷網絡」。他曾於美國及南韓與不同的身心障礙者舉辦工作坊,在疫情前,他亦在港與心光盲人院暨學校學生進行編碼工作坊,並表示即使學生們在身體上有其限制,但他們很獨立,亦很會表達自己。該次工作坊所產生的編程代碼將設計成紡織圖案,並製成產品於 CHAT Shop 發售,部分收益將回饋心光學校。

除了展出多個藝術家的展品外,CHAT 六廠的展廳二亦化身為一個共學中心,參與者可利用各種手工藝材料及紡織工具等,從中了解編碼與紡織的關係。CHAT 六廠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高橋瑞木表示︰「我們希望這季的展覽和相關活動能夠通過秉承關懷理念,豐富我們對紡織品及技術的想像力。特別在全球面臨挑戰時刻,我們誠邀觀眾通過崔泰潤的藝術觸角、跨學科作品、國際研討會、表演及工作坊等,進行關於編碼、紡織及關懷的探索之旅。」

展覽「織碼如詩」;圖片由 CHAT 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提供。

「織碼如詩」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7 月 18 日

時間:上午 11 時至晚上 7 時(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香港荃灣白田壩街 45 號南豐紗廠 CHAT 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