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陰影尚在,國際政局更亂,經濟前景愈發黯淡。只是日子難過日日過,十幾年後很多人或許就一笑置之。但是多位金融心理學家警告,這類捱窮吃苦的經歷足以構成「財務創傷」,並且難以磨滅。而隨年月過去,創傷可扭曲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和行為,進而親手摧毀自己的財務未來,甚至以不同方式影響後代。
美國洛杉磯金融心理中心創辦人 Alex Melkumian 形容,財務創傷是對目前或過往經濟困境的強烈而持久情緒反應。而根據三藩市財務治療師 Thomas Faupl,財務創傷能引致消極思想、閃回(flashback)和焦慮,與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症狀相似,而且不能如日常壓力般消退,最終會損害個人與金錢的關係。
33 歲的財務教練和顧問 Rahkim Sabree,也深受這種創傷影響。他自言童年家境清貧,住在公共房屋並以糧食券維生,有時會沒水電可用,更不只一次幾乎流落街頭,因而長大後渴望嚴控金錢。即使擁有物業、存款和投資,Sabree 仍說:「當我必須花費,就會非常焦慮。」這令他有時會延遲必需品支出,譬如購買新鞋或是家居維修。他承認對意外開銷感到不安,「感覺就像我將要遭逢甚麼,而不是我主動要去做甚麼」。
Melkumian 指出,金錢上的逃避亦是財務創傷的明顯跡象,部分「傷者」會拒絕制定預算、查看帳單或討論財務狀況。有些「傷者」甚至會揮霍成性,在用膳、購物或度假時散盡家財,試圖彌補兒時的被剝奪感。Chantel Chapman 這位 40 歲企業家便因出身寒微,渴望受人喜愛、晉身富裕一族,於是 10 年來豪吃豪買,留下 2 萬美元的卡債和欠稅。「我與金錢的關係並不平衡。我以為自己必須打扮得像模像樣,才能被接受。」
醫療債務、財務不穩和經濟危機,都是財務創傷的常見成因。譬如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倖存者們,往往不愛投資股市,因為擔心再遇冧市令退休金歸零。紐約金融治療師 Aja Evans 補充,任何涉及金錢的痛苦經歷都會讓人不安,並常導致消極思想,譬如「我永遠不會有足夠的錢」或「我永遠不會善於理財」。財務創傷還可透過不同方式世代相傳,例如子承父債。
但因這種創傷有別於 PTSD,並非一種心理健康診斷,因此常被財務顧問和治療師忽略。Faupl 直言,很多人從來不知道,涉及金錢的可怕經歷會損害其財務及精神健康。不過在 2016 年一項民調顯示,25% 美國人報稱因經濟困難而有 PTSD 症狀。
財務創傷不能消退,但仍有解決方案。Faupl 建議可先自問:「我要做些甚麼,來解決我的財務狀況?」再來是找出觸發點 —— 任何與創傷相關的想法、感覺或記憶,都有可能觸發痛苦。譬如曾在 2008 年金融海嘯損手的人,看到股市暴跌或會產生焦慮。Evans 指出,沒人能預測未來,但找出觸發焦慮的因素,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深呼吸、散步或與朋友交談,也可讓人平靜下來,從而減少衝動而為的可能性。
制定界線亦有助控制財務行為,包括如 Evans 建議般從手機刪除虛擬信用卡,從而增加揮霍難度。在美國花旗個人財富管理擔任高級財富顧問的 Michelle Griffith 則提出,可設定成每月自動把一筆錢,從支票戶口轉到儲蓄戶口*,也可以設定自動轉帳繳費,以及每次發薪就把部分錢轉入退休戶口。不過,治標更要治本。Faupl 提醒「傷者」應接受心理治療,以助了解痛苦經歷與財務問題有何關係,參加金融知識課程或與財務顧問交談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