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馭叛客】人機合體的世界?我們早就身處其中

A+A-
「電馭叛客:邊緣行者」中的漩渦幫人物;圖為劇照。

電玩遊戲「電馭叛客 2077」 (Cyberpunk 2077)衍生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大受觀眾歡迎。故事講述社會底層出身的少年 David 在企業控制的未來都市「夜城」中生存;而在這 Cyberpunk 的世界裡,植入改造裝置是提升個人戰鬥能力的重要手段。編輯、改造身體似只限科幻題材,但事實上人機合體(cyborg)可能已在現實中出現。

常見於 Cyberpunk 題材創作的模控改造(Cybernetic Augmentation),是指將電子機械植入人體,以提升能力的做法;Cyberpunk 的前半文字 cyborg 意思就是人機合體。在「邊緣行者」裡,主角 David 與荒坂學院裡欺凌自己的同學田中勝男打鬥;但仍是原生關節的 David 不敵植入功夫晶片的田中。後來 David 裝上軍事級改造裝置「沙德威斯坦」(Sandevistan),回到學校成功報復。

故事裡,每個人頸上都裝有人工接口;圖為劇照。

假如將通過機械改造身體強化自身的定義放寬,正如科企大亨馬斯克曾在 2019 年指「我們已經是一個半機械人」,「我們與我們的電話電腦緊緊結合在一起,電話幾乎就像自己的延伸。如果忘了帶電話,就像缺了肢體般」。人類學家 Amber Case 則曾在 2015 年舉例解釋,為何每次看著屏幕,人們都是合體機械人:

傳統的定義是一個有機體為了適應新環境,添加內生(endogenous)組件。這來自 1960 年一份關於去太空的報告。試想想看,太空不是甚麼容易應付的地方,人們本不應在那裡的。但人類總是好奇,喜歡往自己身上加些東西,方便他們可以這天登上阿爾卑斯山、翌日成為海裡面的魚。而傳統人類學的概念是,有人去了另一個國家,看見當地人的迷人之處、工具十分有趣、文化令人好奇,然後他們寫了篇論文,其他人類學家可能會拜讀。然後我們就覺得這充滿異國風情。

兩者類同之處,在於人類通過某些工具改變了生活方式;前者是植入改造,後者是通過屏幕。Case 認為,電子屏幕只是另一種由人類發明、改變生活方式的工具。回溯到石器、青銅器時代,那些石製工具、青銅箭矢、刀具,「它們幾乎就像我們身體自我的延伸,幾乎就像另一個肢體」。

「邊緣行者」不乏血腥搏殺場面,例如第三集追殺 David 的虎鉤眾,只要沒有被殺,無論原生或機械肢體被斬斷炸爛,也能面不改容繼續作戰,反正可以換個新機械組件。這方面,亦與 Case 提到工具幾乎就似我們身體的延伸、另一個肢體相似。因為,「錘子就是拳頭的延伸;刀實際上是牙齒的延伸。你可以在身體之外製造設備,如果它壞了,就做個新的。但如果你是一隻牙壞了的劍齒虎,你可能就無法再吃東西了。因此,我們把設備放在自身之外,能夠根據需要做的事更換。我們就這樣成為多才多藝的生物。」

另外,「邊緣行者」內每個角色頸側都有接口作為晶片插槽,可以儲存自己的數碼資產、數據記憶,還能連接網絡、與他人實時通過內心聲音聯絡等。像 Faraday 控制女主角 Lucy 後,還可以駭入其接口,裝成 Lucy 呼叫 David 安裝改造金剛(cyberskeleton)。現實中,Case 認為從遠古的洞壁圖案到傳統紙張,再到社交網絡和電話均有共同之處 —— 抽出自身的信息、再容許他人將之「下載」到自己大腦。她更形容,電話及社交媒體便得非常個人,呈現的不僅是一部電話,而是一種心理外骨骼(mental exoskeleton),是大腦的外在部分。

「邊緣行者」人物的頸部接口,既是故事裡人與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本身也是接駁人腦的通道。如果認為使用電話也是「人機合體」的定義太寬鬆,那麼即使回到「添加內生組件」,現實中也不是沒有。由馬斯克等人創立的神經技術和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早在 2016 年成立,其中一個項目就是建立人腦機械接口,將晶片植入用戶大腦,以接線連接人體和傳感器,讀取腦組織的神經活動。無論如何定義 cyborg,人機合體都不再只是科幻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