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兒子出家,父母益處多

A+A-
甘肅省藏傳佛教寺院內的喇嘛。 圖片來源:路透社

獨身與否是個人選擇,也有一些宗教如天主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等,要求聖職、出家者獨身。宗教獨身意味個人不會繁殖後代,但繁殖是塑造人類的演化關鍵;人類學研究為甚麼有人放棄家庭生活,加入獨身組織、獨身生活起又是如何演變。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教授 Ruth Mace 及研究員 Alberto Micheletti 等學者近日就在「皇家學會報告 B 系列」(Royal Society Proceedings B)發表研究,以中國甘肅省內的藏族家庭為對象,解釋人們的生育及經濟因素,如何影響家庭送孩子出家的決定。

2 人與中國蘭州大學合作者,採訪了青藏高原東部的 21 個村莊共 530 戶家庭,並重建了人們的家族系譜,收集每個人的家族史,以及他們的所有家庭成員,是否僧侶的資料。他們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的文章指,這些村莊居住的都是父權社會結構的安多藏人(Amdo Tibetans),他們以飼養牛、山羊、種植小塊耕地為生,家庭財富通常由男性繼承。而且回顧歷史,他們總共多達 7 分 1 男性成為僧侶;直至最近,還有一些藏族家庭把其中 1 名年幼子送到當地寺院,終身成為獨身僧人。

他們發現,這些送孩子到寺院成為僧侶的家庭,通常挑選次子或更後出生的兒子,長子多數會繼承家庭,故很少成為僧侶。研究指,藏族人口中,讓兒子出家的動機既有宗教上,例如受喇嘛指示、求積功德、孩子本身有意入道等原因;也有經濟動機,例如貧困無法撫養孩子,或者希望避免兄弟之間爭奪家庭財產的問題,如分割父母的資源、土地和家畜。研究發現,有兄弟出家的家庭內,其他男人會更富有,擁有更多犛牛,但僧侶的姐妹們則不會獲得甚麼好處。由於僧侶不能擁有財產,父母將其中的兒子送到寺院,就結束了兄弟財產繼承上的衝突。

多個兄弟出家,變相少個兄弟分家產容易理解。研究團隊更意外發現,有僧侶兄弟的男性,比有非獨身兄弟的男性,會生育更多孩子。而且,他們的妻子往往會更早生孩子;也代表有僧侶兒子的父母,會有更多孫子。2 人解釋,由於父母把部分兒子送出家,家庭裡非獨身兒子的數目就會減少,甚或只餘 1 個非獨身兒子,便降低兄弟之間的競爭。所以,對父母把兒子送入寺院為僧,並非代價高的做法,而是符合父母的生育利益。

保持獨身的僧侶,可令村中爭取婚姻的男性人數減少。然而在以繁殖為關鍵的演化上,獨身做法似乎沒有理由一直流傳。因為某名男性成為僧侶,受益者只是村中其他男性,卻完全不利自己的基因繁殖成就(genetic fitness)。2 人認為,如果出家的選擇權在男孩自己身上,他們願意藉出家幫助兄弟變得更富有,從而讓兄弟在婚姻市場變得更有競爭力,提升家庭的生育率,這些的情況就可能很罕見。因此,研究強調只有在父母決定孩子路向的前提下,獨身情況才會更普遍。而父母的繁殖成就取決於自己的後代,所以只要對其他人有利,父母就會送其中 1 人去寺院。同時,男性從小循入空門會獲得很多稱頌,但若後來他們放棄憎人這個社會角色,反而是丟臉之事。2 人認為這反映父母將孩子送入寺院,這種文化習俗是基於他們的利益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