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寫的不是直接與骸骨有關的故事,而是與人類文明保育、與你我過去有關的隻字片語。
在不同訪問中,最常被問到的是「用這麼慢的方式去挖掘,不是很費時,沒有效率嗎?」
所有類型的挖掘,無論是亂葬崗內的骸骨,還是考古學中的遺址、瓷器,所有挖掘現場其實都是極具入侵性(invasive)。簡單理解為,由我們開始挖掘的第一刻開始,整個現場已經不一樣!以挖掘骸骨來說,從挖掘的一刻開始,土壤的層次(layers)、成分等已經因為我們工具的「入侵」而造成改變。
或許會覺得這些改變其實沒甚麼大不了,這是錯誤的想法!考古學為一門科學,用作研究物質證據(material evidence)去決定模式(patterns)及伴存(associations),以了解及明白任何造就這情境背後的事件。已故法醫人類學家 Clyde Snow 寫道:「採取並改良考古學家一直以來使用相類似情境的做法,能有系統地從墓地及其表面重組及找尋物件。(…systematic recovery of the materials methods long employed by archaeologists to solve similar problems.)」當中,三個最重要的考古原則 —— 疊加定理(Superposition)、伴存(Association)及重現(Recurrence),引申至一個法醫考古學及考古學的核心概念:脈絡關係(context)!脈絡關係是指一件物件,甚至數件物件一旦進入了同一個體系或空間後,會和自然環境產生互動,形成一個相對應的關係。沒有一件證物甚至物件能脫離這個互動關係,包括去考察並調查的我們。因此,有系統性地記錄及策劃如何處理是非常重要。只有了解脈絡關係,才能完全理解甚至明白證據的意思。
為更了解脈絡關係,因此我們一般在任何挖掘過程中,非必要都不會分析骨頭,將一切有關分析的部分留待於實驗室處理,但這樣也代表我們需要把骨頭從坑內先移走。因此我們要分析骨頭在坑裡的脈絡關係的話,都只能靠著記錄時的照片及筆記作為僅有的參考及材料。這也說明了為甚麼我們在挖掘時必須以最費時的方法去挖掘,也解釋了為甚麼我們在挖掘時,需要不停畫圖記錄及拍照!
因為有時候,照片及圖表就是我們僅有的資訊,情況就如週日巴西國家博物館的大火般。
一場大火把過去 200 年努力研究的成果燒得所剩無幾。有報道指出,因為附近的消防栓都沒有辦法供水,反應當地政府的腐敗無能,這是後話。但我想表達的是,到現在,相信研究員唯一慶幸的是在研究時為展品不停拍照,變成這些受火災影響的展品的「最後倩影」。
不過光靠研究員所拍的「倩影」是不夠的。有見及此,有民間團體自動發起了收集任何有關館藏的照片的計劃。如果你曾經,或你知道任何朋友曾經到訪巴西的國家博物館,而又有意無意地把當中的一些館藏拍下來,都可以把任何質素的照片送到以下的電郵,這些照片最後會集合成一個網絡上的虛擬資料庫及虛擬博物館,讓這一萬兩千年的歷史不完全因為大火而燒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