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感冒的病毒超過 200 種,難以完全撲滅,只能說染上感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過病菌明明一年四季都存在,為何冬季總是比較容易感冒?本週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研究終於得出原因 —— 冷空氣本身會損害鼻子裡的免疫反應。
研究聯合作者之一,哈佛醫學院教學醫院 Mass Eye and Ear 的耳鼻喉科轉譯研究總監 Benjamin Bleier 提到:「人們傳統上認為感冒和流感會在較冷的月份發生,是因為人們更多時候留在室內,病毒因而更易在空氣傳播。然而我們的研究,指向了每年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季節性變化的生物學原因,並在整個 COVID 大流行期間得到證實。」
解釋為何冬天更常見感冒、流感前,先要瞭解鼻子的免疫功能。同一研究團隊在 2018 年發現,通過鼻腔吸入細菌,會觸發先天免疫反應;當鼻子前部的細胞檢測到細菌,就會釋出數十億個滿載液體的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作防禦機制,還會喚來具抗菌性質的保護性蛋白質,進一步加強防禦。不少感冒由病毒引起,新發表的研究則著眼於病毒是否也會在鼻子觸發類似反應。
結果發現,鼻子免疫系統面對病毒也會產生 EVs,但防禦過程跟細菌有所不同。團隊發現 EVs 本身會充當誘餌,將病毒吸引到自己身上,以防止感染。Bleier 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電郵訪問時指,EVs 作為誘餌,可將人吸入的病毒黏住,讓它們不會貼向人的細胞。不過,一旦研究人員將溫度降低至攝氏 5 度以下的冬季水平,便發現這種誘餌機制的效果變差 —— 與室溫相比,EVs 在低於 5 度的溫度下,數量下降高達 42%。
此外,體內細胞本含有一種稱為微 RNA(microRNA)的病毒殺手,可以攻擊入侵的病菌。研究發現,鼻中的 EVs 含有比正常細胞多 13 倍的微 RNA 序列。但 Bleier 稱,鼻尖只要受到一絲寒意,除了足以讓近 42% 的 EVs 停止戰鬥,「每個 EVs 內的微 RNA 數量幾乎減少一半,受體數量最多可減少 70%,令它們的黏性大大降低」。團隊認為,這一發現提供了生物學上首個證據,闡釋為何溫度下降時,感冒、流感和 COVID 等呼吸系統疾病個案更有機會激增。